【病理文汇】骨肿瘤组织病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骨肿瘤是外科病理诊断中的难点,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形态学上往往会出现重叠。要掌握骨肿瘤诊断中的要点,首先我们需要对骨正常组织学及其病理学基本概念有清晰的了解,任何骨肿瘤的诊断都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的。
一、骨祖细胞(osteogenitor cell):又称前骨母细胞,本质上是成体干细胞,分布在骨内膜和骨外膜中,梭形,与纤维母细胞相似,体积小,胞质少、有细小突起,核染色细、色淡,可进一步分化为骨母细胞和骨细胞。
二、骨母细胞(osteoblast):产生骨的细胞,源自骨祖细胞,骨母细胞体积肥大,形态多似浆细胞,根据功能状态不同可有些变化。它能合成胶原、黏多糖和糖蛋白,并排出到细胞外,构成骨基质的有机成分。骨母细胞到骨细胞是一个动态渐进过程,我们将埋入骨基质并嵌入陷窝者称为骨细胞。
三、骨细胞(osteocyte):骨母细胞逐渐成熟而成为骨细胞,骨细胞较骨母细胞体积小,扁平状,位于骨陷窝内,而且越成熟体积越小,陷窝越宽。
四、破骨细胞(osteoclast):与骨吸收过程相关的多核巨细胞,破骨细胞起源于单个核的单核-巨噬系统前体细胞。其表达特异性抗原(13c2和23c6)和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
五、类骨质(osteoid):非矿化有机基质的前体,由胶原(Ⅰ型为主)、酸性黏多糖和非胶原蛋白混合而成。非胶原蛋白包括骨桥蛋白、骨钙素和骨成型蛋白,其中骨成型蛋白在从软骨吸收开始到最后成骨的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类骨质不是均质的团块,而是一种稳定有序、发育成熟的组织结构,HE染色呈嗜酸性红染,有时与玻璃样变的胶原鉴别较困难。
▼ 骨母细胞瘤中的类骨质VS骨肉瘤中的类骨质
六、编织骨(woven bone):又称非板层骨,具胚胎骨骼特征,主要存在于未成熟骨中,骨细胞不成熟、体积大、数量多,排列不规则,缺乏骨小管系统,基质中的胶原纤维不规则排列、交织呈网格状。编织骨是诊断纤维结构不良的重要标准,但也可见于其它任何与快速骨质更新相关的过程(如骨折愈合中的骨痂、囊性纤维性骨炎等)。区别在于前者通常不形成板层骨而后者中的编织骨最终形成板层骨。
七、板层骨(lamellarbone):以同轴、平行排列的板层结构为特征,在偏光显微镜下明显。骨细胞成熟、体积小、数量少,散在而有规律地分布,有完整的骨小管系统。
八、新生骨(new bone, bone production):可通过着色好的小骨针来识别,骨针陷窝内有骨细胞,通常边缘有一排明显的骨母细胞。其可见于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如:骨折愈合、Paget病、骨化生、骨化性肌炎和纤维性囊性骨炎等。
九、骨坏死(bone necrosis, osteonecrosis):可通过死骨的染色程度来识别,死骨比正常骨颜色更深蓝、陷窝细胞消失、骨边缘参差不齐。若边缘出现破骨细胞表明坏死骨正在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