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在函谷关

(443)

游在函谷关

函谷关很熟悉,从三十年前大学宿舍的三位灵宝人不住地自豪声里,到数次来到或经过灵宝那街头巷尾的宣传海报。函谷关很陌生,一次次听说,一回回想象,去过山海关,去过嘉峪关,却每每把它错过。于是,我憧憬着函谷关,梦想着有朝一日。今天,机会终于来了,当浩浩荡荡六辆大巴从一中出发,导游刚刚把研学任务分配完毕,我们就已经来到了函谷关下。原来函谷关很近,我确实应该好好游玩一下。

走进景区,沿着小桥流水的林荫道,没走上几步,迎面就是高大巍峨的老子镀金铜像。听导游讲,他高28米,耗资2200万,仅外镀黄金就16公斤。今天又恰逢周末,老子像前正举行周礼表演,仿古表演很是逼真,围观的人们也看得入神,尽管很多人可能似我一般懵懵懂懂,但大家仍被先人的文明与智慧感染着。

登上函谷关楼,迎面是秦岭连绵横卧天边,岭下一条河流,波澜不惊,紧紧依偎。关楼背后,那蜿蜿蜒蜒向东伸展的,就是传说中的函谷古道了。我和宋沿着古道想去寻找一点历史的硝烟,然而据说是前方塌方,古道封闭。透过大门的缝隙,远远望去,仿真的遍野狼藉,满目疮痍,依稀感受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压抑。再加上墙上文字介绍,抗日战争中的函谷关战役,一个日军大队就埋葬在这里。使我对这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有了一种莫名的神圣与崇敬。

说来也怪,这里还是紫气东来,老子著写《道德经》的地方。但我很纳闷,一个崇尚“道”,崇尚“无为”的千古圣贤,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充满血腥的雄关之前,平心静气地阐述自己的道家之源。

千百年过去了,想当年荒野败草、“万夫莫开”的千古雄关,如今车水马龙,绿草茵茵。横跨其上的高速、高铁,使人绝难想象曾经是“一夫当关”的模样。绵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美丽的景色,共同浸润着人杰地灵的土地,变桃林为灵宝,如今成了人们悠闲、放松的地方。

实际上,初次来到函谷关的我,游山玩水并不是今天的目的。今天我们是来欣赏另一种风景,陪伴一中的孩子们,玩出一种新的学习。

我们的孩子们很可爱,《我们是最棒的团队》、《众志成城》让他们玩的很逗、很嗨。我们的孩子们很投入,才艺展示里,一个小姑娘带着黑毛线做的假胡须,演着唐玄宗有模有样。我们的孩子们很调皮,甚至有点不太守规矩,气的教官、导游一次一次差点就大发脾气。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教育,看来真的得好好下一番力气。

时间在不经意间就悄悄地从九点来到了四点,我们还没有玩够,但是我们必须要启程了。

千古雄关依旧在,道家之源盈心头。六辆大巴再一次浩浩荡荡地启程,带着我们朗朗的笑声,带着我们满满的收获,函谷关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