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学教授模仿岳飞,写了一首《满江红》,杨振宁记了80多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800多年前,南宋名将岳飞写下了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从此这首词便定义了“满江红” 这个词牌。哪怕后来金元明清很多文人都填过此牌,却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岳飞将军写此词时,除了有豪情,其实也是带着无限悲愤的,他一面恨胡虏的凶残,一面也痛心于朝廷的羸弱,其内心是很复杂的。多年后,同样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两位大学教授模仿岳飞也填了一首《满江红》。虽然它的经典程度比不了岳飞原作,但也一样大气磅礴,同样抒写着一代有识之士的家国情怀,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它激励了一代学子,这首词就是西南联大校歌的歌词,让我们来读一读:
《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词创作于1938年,那是中华民族最艰难的岁月。为了在烽火之下继续教育事业,1937年11月1日,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在长沙成立了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取名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没想到3个月后,长沙也不再安全了,这所临时大学只能迁往昆明,改名为西南联大。
如今提到这所学校,很多人都用“中国最牛的大学”来形容它。它的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牛,一群学术明星组成了一个闪耀的“教师天团”。那时候大家都说,西南联大没有大楼,却有大师,而且大师云集。别的学院暂且不说,光是文学院就有朱自清、胡适、闻一多、杨振声、罗常培等一大批大师。其次,学生牛,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办学9年时间里,毕业的学生后来很多都成为各行各业的泰斗。
有这么牛的老师和学生,自然需要一首很牛的校歌,于是1938年学校组织了冯友兰、朱自清、罗庸等位教授,撰写校歌歌词。最后在多首作品中,选出了由冯友兰和罗庸共同完成的这首《满江红》为校歌歌词,再由张清常教授㝔。这首校歌自问世以来,激励了那时期的一代学子。
词的上阕写的是学校办学的过程,大家辞别了五朝都城北京,先是驻足于湖南长沙,而后不久又来到了云南,目睹九州大地洒满了黎明百姓的鲜血,无限悲痛。于是在这山城里,师生们唯有奋发学习,以期将来能有所作为。上阕的最后一句,“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写得一如岳飞原作般悲愤。
词的下阕是鼓舞师生们要奋发图强,报效家园。我们终究一雪千秋耻,但要实现目标我们需要的是人才。哪怕只剩几户人,也不改壮志。最后的落笔,显然是模仿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不同的是,岳飞当年最后说的回京向天子报捷,而这首校歌写的是为民重整山河,境界和格局是提升了的。
纵观这首词,虽然习惯了白话文的我们读起来,会觉得有不少生僻字,无法做到朗朗上口,但当时的师生们学起来应该是不费力的。虽然它还远远比不上岳飞的原作,但在现代人填的词里,它已经是精品了。全词悲愤的笔调中充满了力量,哀而不伤,充满了感染力。在那样的烽火年代,还坚持求学的学生们,都深受鼓舞。如今很多该校的老校友,每每聚会时,都会唱起这首歌,这些学生中也包括了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
杨振宁于1938年秋天考入西南联大,4年后毕业,后又入读该校的研究生,和很多学子一样,他对这首词有很深的感情。从1938年起至今,这首词他记了80多年,他曾在西南联大纪念碑前和家人一起高唱这首校歌,并多次在联大的周年庆上题辞。
文字是有力量的,它能在绝望中给人以生机,能把一颗颗赤子之心聚在一起。800多年前,岳飞的《满江红》惊艳了词坛,流传至今。82年前,冯友兰和罗庸这两位大师的《满江红》,也鼓励 了一群牛人,这其实就是文学的传承。这两首《满江红》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