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用光构图怎么学?这部电影完美诠释光线,看电影也能学拍照
很多同学平时在学习摄影的时候,有一个薄弱环节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大量的阅读和观察优秀摄影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欣赏和评鉴能力。通过提高自己的境界,拓宽对摄影作品的认知,反过来,在自己创作的时候会根据以往的视觉经验和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进行创作。这也是很多摄影专业和优秀摄影师在教学和经验传授的时候经常被提到的。
摄影的重要性质之一就是技术操作性,在技术操作过关之后,能够在创作上技高一筹的,往往是某些摄影元素的创意表达,可能是创意观点,可能是光线构图等视觉技巧,可能是画质和摄影媒材带来的独特体验。而这些独特表达,在学习摄影的阶段可以通过观看更多的作品来学习、借鉴,进而打开自己的创作局面。
在现实情况中,我们可能由于诸多因素想要拓宽眼界而很少聚焦找到优秀的作品。但是我们平时只要留心一下周围其它相关的影像媒体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的电影作品,其中的画面有太多的经典影像存在,尤其是很多电影中的光线和构图,与我们平面摄影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提升我们视觉创作水平高度的画面,尤其是优秀的电影作品,大多为拍摄水平极高的电影导演和摄影师之手,他们本身也是摄影高手,在品质上也是有保障的。
今天我们以电影《至暗时刻》为例,详细剖析电影中有那些构图和用光的技巧,在我们的摄影拍摄中能够被借鉴与使用,提升我们自己拍摄照片的视觉效果和画面品质。
《至暗时刻》这部电影讲述了二战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欧洲被纳粹德国大举侵占,战火一度烧到英伦三岛,国内对自己的政策存在争议的关键时刻,丘吉尔上台,在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观念,坚决抗击德国法西斯,并且最终得到各方支持的故事。
片名为《至暗时刻》,因为一方面整个欧洲都正在沦陷,英国军队困在敦刻尔克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自己的执政刚刚开始,坚决抵抗的政策又收到质疑,在这样十分暗淡和紧张的情况下,整部影片都使用的强烈光影对比的调子,并且都用相当程度的曝光不足来烘托晦暗不明的氛围,在人物光线的设置上,应用来大量的逆光,烘托人物的心理和环境。
首先,最为值得称道的就是影片中的光束光线和区域光的使用。
在平面摄影中这种光线又被称作丁达尔光线。这种光线在光源处发出并且直射到被射物体上,这样的光线直接,清晰,强化主体。类似于舞台演员表演远处打出的追光。这种光线在打亮拍摄对象的同时,很少散射开去,很少造成对周围环境的照亮,这也就起到了强化拍摄对象的形象塑造的作用,烘托了画面核心点的表现。
画面中一道光线投射在丘吉尔讲话的身上,整个的议会大厅只有这个位置和议长的位置有光线照射。这样的光线很好的强调了画面情节的主体,光线的线条,笔直的投射,也起到了引导视觉的作用,画面中其它位置都是黑暗的,明亮的光线引导了我们的视觉。我们人眼的视知觉结构就决定了我们追寻光亮的方向。所以在我们平时拍摄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光线勾勒主体和引导视觉这两个技巧来拍摄,这样可以增加你画面的解读空间。
第二个,逆光有助于表现人物情绪。
我们知道,如果拍摄人物,逆光会形成人物一个侧面的曝光不足,然而人物的边缘会形成轮廓线高光。这样的光线勾勒出了人物形象,但是也会凸显人当时的情绪氛围,或者是烘托矛盾情绪。因为光线在交代信息的时候有一大部分被暗部遮挡弱化,这种弱化带来了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模糊感,很多情绪就被包含在其中。
电影画面中使用的这些逆光,勾勒了人物的外形,但是在结合当时情节的情况下,这种逆光拍摄的技巧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情绪。画面中的大特写强化了人物本身坚毅果敢的性格,这就是画面镜头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基本方法,光线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第三,缩小光线在画面中的投射面积。
什么意思呢?很多同学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光线的方向注意到了,光线的颜色注意到了,但是,光线的面积在画面中的比例容易被彻底忽略。以这部电影为例,看起来光影暗淡的电影,每一处其实都有摄影师精巧的布光,只是每布置一处光线都十分的“吝啬”,生怕光线的散落会扩大光明的范围,扩散观众聚焦焦点的视线。整个电影中大量的使用的是点光源和局部光线,(当然,在电影中我们看见的点光源也是综合的复杂的影视布光,这个与平面摄影还是有区别的,只是从视觉效果上给大家举例说明)在微光中光源虽然较少,正是由于这中光线的缺乏,更加导致了人物面部和身体上光线对比的强烈氛围,增加了紧张气氛,达到了预计的视觉效果。
我们同学在平时拍摄的时候,可以留意你照片中的光线有效范围。比如,在你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你画面主体背后的背景是什么光线状态,如果背景的光线亮度和主体一样充足和均匀,是不是会争夺视觉的注意呢,如果你在拍摄的时候降低背景的亮度,或许就有利于你照片的主体表现,这与拍摄的时候控制景深比较相似。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即便是自然光,我们也要注意区别和控制光线的范围。
第四,光线和构图往往是孪生兄弟。
我们说光线和构图的时候经常是拆开来看的,但是这两个摄影元素经常是结合起来发挥出更大的视觉动力的。以这部影片来说,之前我们说了集中光线的布置方法,结合了很多构图技巧之后,整个影片的观感更是精彩。这些构图的技巧其实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基本构图原理。
比如说,三分法构图,比如说三角构图,框架构图等等,都是平时我们在拍摄的时候经常使用到的。电影里面为我们呈现了这些构图方法的教科书式的应用,我们来看一下。
三分法构图,人物在画面中的安排放置在三分线处,这样的做的原理就是接近我们的观看最佳兴趣点,也就是我们的黄金分割点。这种方式最为经典,在平面摄影画面中经常使用,是最为基本的方法。
有同学会说了,我偏偏要把主体放置在中间,难道就不好么?其实也可以,电影中为我们例举出了一种中央重点构图方法,只不过在中央重点构图方法的同时,一般会结合着对称式构图来赞助。这样一来,即消解来一部分居中构图的呆板感受,还增添了一种经典的构图方法,一石二鸟,加强了视觉表现。
还有在电影中大量的使用到了框线构图,这种框线构图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我们的视觉范围和观看方向。画面中的人物和主体在一个大环境的背景中被框定下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我们知道,结构有稳固的特点,有范围的方圆,这样就引导了我们在一个区域中的解读,这也是框线构图的特征之一。影片中,德国轰炸机飞临英国,一个孩子用自己的手圈成一个类似圆形的望远镜在观察天空的飞机,然后摄影师就使用了一个主观镜头,用这只手来框定画面的视觉范围,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当时的紧张气氛,用这个手段制造的视觉假象,大大提升了观者的联通感。
在我们平面摄影拍摄中,利用既有的框架范围,创意寻找遮挡物,营造框线遮挡的视觉空间,可以起到引导我们视觉的作用,可以增强画面趣味性。
构图中,几何形状模拟构图也是非常常见的。在平面摄影中我们很喜欢使用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众所周知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摄影画面的视觉表现上,三角形同样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一种视觉心理,如果能结合上画面内容,或者是画面情节,这就可以被利用,增强画面的故事性。
电影中,在情节发展到最后寻求广泛支持的时候,画面中利用的三角形构图来强化民众对丘吉尔的支持。我们说的三角形,并不是真正的几何上的三角形,而是通过景物安排,可以形成类似三角形结构排列的一种方法。在平面摄影拍摄中,这种方法也是经常被使用到的,我们在平时拍照的时候可以尝试。
总结一下,在《至暗时刻》这部电影中,光线的使用充分考虑到了光线的方向和对比的特征,在构图上,巧妙灵活的使用基本的平面构图语言,这些结合了电影人物精彩的故事,就形成了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用光和构图技巧,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尝试发现并且借鉴。而我们刚才说到的这些光线和构图技巧,大家可能也会发现,其实很多就是我们在日常拍摄中经常可以使用的基本的技巧和方法,为什么总是感觉在拍摄的时候没有什么头绪,其实还是将这些理论技巧内化到行动中需要有一个实践 的过程,当然,在平时能发现和留意类似影片中这些经典方法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一方面分析电影中的拍摄技巧有哪些,另一方面也是提示大家摄影拍照学习,很多观看上的借鉴也完全可以通过优秀的电影影片来完成这种方法,《至暗时刻》不就是这样一部好电影,好教材么。这次的内容就是这些,喜欢的同学不要忘记关注转发点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