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的成长要诀之30: 让学生们“答...
【新教师的成长要诀之30: 让学生们“答”出自己的生活,才是高明的教学境界】
新教师上课,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把握不准,总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来进行教学讲解,却不善于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来导课或是进行内容类比,也常常因此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提问时,应答者寥寥几人。
比如,有次语文课,学习清代诗人郑板桥的七言诗《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为增强教学效果,教师给学生展示了郑板桥的“竹石图”,并向大家提问:看到这幅图,大家有什么感想?结果,学生大多不吭气,胆大的学生直接说:老师我们不懂水墨画,谈不出啥体会!课堂一下子出现了冷场,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出发,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竹子”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老师设计的新的学习任务是:看到竹子,我想到了”。启发大家,从竹子的形状、颜色、生长的特点、主要的用途等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联想,由远及近、由物到人,学生们很多进入状态,发言十分踊跃。
有的学生说:“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有的学生说:“竹子对人无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一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有的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有的学生说:“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有的学生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还有的学生引用明代文人解缙的名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人不应该华而不实。
在本次课堂上,学生们一改之前的拘谨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家各执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国画、读诗歌,都有了清晰的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大家们谈竹子,谈画,谈诗歌,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堂语文课也让这位新教师建立了“久违”的自信。
写在最后: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一个老师的教学过程应该尽量转换为学生视角、学生生活,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的说”、“有的答”,建立积极、愉悦的学习体验。
客观地说,一堂课上的好不好,只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些问题就是明确的信号,需要引起教师高度警觉的信号,既用心施教不做传声筒,又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形成高效课堂。
对此,您怎么看呢,留言说说呗[呲牙]
我是@老白嘚啵嘚 期待您的关注、留言、转发,可获得更多资料,谢谢啦[比心][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