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黄埔6期生,1939年率部投奔八路军,后被人誉为“铁军将才”。
内山村,位于矾山镇浙闽交界的偏僻山区。在这个偏僻山村出生的朱程,却是幼年聪慧过人,3岁时就能背诵儿歌,6岁进入私塾,15岁就考入温州商业学校,16岁只身到厦门集美中学读书。由于当时正值北伐战争如火如荼进行,少年朱程在学校里受到了爱国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影响,开始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意识,于是便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武汉参加北伐。不久,他又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
成为革命军人的朱程,在黄埔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军德州教导队任见习教官,时因参与反对蒋介石的活动被捕入狱,1931年出狱。获释后,回到家乡,执教于党的秘密据点——麻步鳌峰小学。期间,他和浙南委员会创始人、浙南农民运动领袖、浙南地区早期革命领导人叶廷鹏等我党党员广泛接触,深受地下党的影响,思想倾向革命,积极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引起当地土豪劣绅的嫉恨,被驱逐出校。几经辗转之后,朱程在南京津浦铁路警察行政督察总署谋了个差事,先后任科员和护路大队第一大队三中队中队长。朱程虽然在国民党里工作,但他却终始与他的好友叶廷鹏等我党党员保持联系,秘密协助我党浙南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建立联络点,筹措枪支弹药。1932年冬,朱程买到一支手枪送给叶廷鹏领导的游击队。后来朱程回乡探亲,又将私枪一支借给叶廷鹏使用。1934年,朱程被津浦铁路局派往日本东京铁道学院留学,专攻铁道管理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朱程参加了反蒋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1937年5月,离毕业还有两个月,为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爱国心切的朱程毅然回国,受阎锡山部队的军官教导团教育长张荫梧之聘,在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团任地形和土木工程教官。
张荫梧此人,深得阎锡山赏识,曾任阎锡山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副军长兼左路军前敌指挥、陆军第42师师长、晋军第四路总指挥、河北民军总指挥、河北省保安司令,他是著名的“摩擦专家”。北平和平解放后逮捕,不久死于北平监狱。抗战全面爆发后,张荫梧乘机建立河北民军,朱程被任命为第十大队队长。后因张荫梧的总指挥部离开山西陵川去河北,朱程留任民军晋冀豫边区办事处处长兼民军第11团团长,11团与第4团合编后4团团长。
在朱程任团长期间,该团的政工干部多数是我党党员。虽说11团是河北民军,实际上是由我党控制的一支抗日武装,主要活动于敌后的林县、汤阴、淇县、安阳一带。也正因为朱程领导的民军与八路军领导的冀西游击队和冀西党政机关保持密切的联系,在被“摩擦专家”张荫梧获悉后,他便又以扩编为旅的名义,下令民军第4团调往冀南,企图在摩擦中消灭4团。但张荫梧的这一阴谋被朱程识破阴谋,他拒绝调动。张荫梧便令民军五旅,在内邱县的北店村伏击他,制造了“北庄事件”。1939年7月,率部突围后的朱程,在全团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大会上揭露张荫梧假抗日、真反共的罪行,并通电全国,宣布脱离河北民军,加入八路军。加入八路军后的朱程,开始了他新的革命历程,不久还在朱老总的介绍下入了党。
朱程先是任华北抗日民军司令员,指挥部队取得狮山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后又长任为八路军第2纵队民军1旅旅长,随纵队东进冀鲁豫边区,先后兼任冀鲁豫军区第1、5分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多次反“扫荡”作战,屡屡获胜。但是,令人扼腕痛惜的到了1943年9月28日,朱程的5分区部队在完成减轻3分区“扫荡”压力的“牵牛”任务之后,被日伪军包围在了曹县的王厂地区。为了掩护主力突围,他亲率百余人顽强抗击敌人三次进攻。由于,惨无人道的日军施放毒气,我军战士们不得不撒尿打湿毛巾捂着鼻子拼死同敌人战斗。然而此时,能坚持战斗的只剩下30多人。
当敌人炮击后,再次发起进攻。左胸已经中弹负伤的朱程,命令部队砸毁电台,摔坏机枪,同敌人肉搏拼杀;当他呼喊着向敌人冲去时,但被敌人的子弹再次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3岁。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在悼念文章中说:“朱程同志牺牲,我中华民族失一将才,边区部队失却了一个良好的指挥员,我党损失了一个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干部。”
朱程将军被誉为“铁军将才”,他的英名先后载入《全国百名抗日英雄谱》和民政部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铁军将才”,在内山村的故居进行了重新修葺,同时还建了纪念馆广场、碑亭、朱程铜像等,以告诫后人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