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永远没有终点,学哲学也永远不会让你更幸福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 书海遨游 No.19068
书海遨游 No.19068
哲学永远没有终点,
学哲学也永远不会让你更幸福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
推荐程度:*****
(轻松且渊博的哲学统论,入门之首选)
原书阅读:441分钟
本文字数:2,661
本文阅读:8分钟
“今天我们学西方哲学的时候,公认最好的办法是先学本《西方哲学史》再谈别的。”
作者的这句话我非常赞同,这也是原本我想系统开始学习哲学的方式,比如家里已经备好了一套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可是阴差阳错的先打开了这本书,让我非常意外,或者更应该说是惊喜。
首先,可以把半本书看成是一本“西方哲学简史”,不光是帮忙整理了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更喜欢的是简单欢快的语言,以及许多的八卦。就好像在说的不是哲学家,而是一些非常有趣的明星,比如小心眼的顿顿、老赖床的笛笛、宅男祖师爷康德乃至神一般的维特根斯坦等等,以此把习惯中枯燥晦涩的哲学世界描述的更加多姿多彩。也让这些哲学大牛们更像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大牛的思想,从整个发展史来说一直是在若干维度中反复摆荡。借用在《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学会的“政治光谱”概念,就好像哲学届也有若干光谱,比如休谟的怀疑论和科学的决定论之间,或者唯心到唯物,乐观到悲观、弱者到精英……
也许通过这些变迁,你会看到哲学思考并不是为了让你幸福,“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求人生幸福,我们没必要亲自学习哲学,只需要从各种世俗的人生观中选一个就好了。”
如果把对西方哲学史的所有的感悟都写下来,也许又是另一本书了。在此只是提一个这次思考特别多的点,“悲观主义”。
悲观主义,似乎现在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是一个贬义词。而作为悲观主义哲学之父的叔本华,我还蛮喜欢他的思想,感觉是并不是只有负面,可惜一直苦于无法解释清楚。正好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个解答,尤其精彩的是把叔本华的思想看成一半是康德的形而上学,一半是佛家的禁欲观。一下子让我茅塞顿开,因为康德和佛家也正是我喜欢的,以此能帮助我更好的解释叔本华。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悲观主义的好处,作者是这么说的,“悲观主义让我们把整个世界都看成是一个很差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不必对这世界期待太多。”“悲观主义另一个好处是,他能让你意识到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注定痛苦,无论那人多么有钱多么风光也一样。”
或许是大家有点误会悲观主义,或者说大家还不够悲观主义。曾经听过有人说悲观主义会得抑郁乃至轻生,而在此看来真正的悲观主义者是一定不会自杀的,“自杀不会消灭意志,反而是你对抗拒生命意志失去了信心,是屈服的表现。”
其次,还有一个喜欢这本书的点在于它的渊博,在讨论西方哲学的同时,将一些与哲学剪不断理还乱的领域也逐个讨论了一番,比如中国哲学、宗教、数学、科学,心理学等等。特别是科学领域,尤其强调了进化论(赞同作者,用”演化论“更为妥当)和相对论。看完之后就感觉不光在看一本哲学书,乃至是对于整个世界的解读都在里面了。
在这些关系中,我觉得从历史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这两个朋友分分合合的故事堪比琼瑶剧。作者说的很精辟的是,“宗教和哲学在根本上是无法协调的。宗教要求信仰,哲学要求怀疑。”
而另一面从当下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关系是数学、科学和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在于数学和科学都是不是真理,只是接近真理的工具。
“我们今天取得的所有科学成就,都是综合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推理的结果。”“演绎推理不可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新的知识。”“归纳法永远都只能立足有限的事实之上,而不可能把所有的现实全部实验一遍。”
“科学是一种概率真理。”这也许是所有相信科学的朋友都应该达成的共识。更喜欢作者对于科学的定义,“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理论。”
如果我们从“研究哲学的原则是避免独断论”出发,而科学却是一个自洽的系统,而且有时还会出现断论。以此两者的方向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当然从我关心的角度来看,更关注的是作者对于心理学和哲学关系的看法,“心理学偏实用主义,虽然可以让人们更快乐,但解决不了哲学问题。”进而我衍生出来的是,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或者说研究方向就是选择一种哲学派系,然后将其思想通过归纳法和演绎法落地。
以此我也能理解或者认清我现在在心理学上的发展方向,可以看成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路径,正在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的演变。
最后,让我最喜欢的是作者表达了一些自己的世界观,非常的中肯,当然主要是观点本身我很喜欢。
其实不光在哲学世界里,乃至整个世界,让人会很困惑的是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构,而往往都是在说近似同一个事物,就比如康德的“物自体”、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存在主义的“存在”.....甚至基督教里的“原罪”。
这些概念之间区别还是有的,而且单单概念的解释和理解都要花很多力气。也许我喜欢作者这样简单点去解构世界观,结果一定不够严谨,但关键通俗易懂。就好像作者把世界分成了三种:“客观经验世界、主观经验世界和非经验世界。”
“在客观经验世界里,最好的代言人是科学。”
“在主观经验世界里,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个人的感受(即经验主义)和个人的喜好(即实用主义)。”
“对于非经验世界,选择知识的标准是信仰。”
当然这又回到作者多次提出的“怀疑者不能怀疑自己”式的诘问,不能如此的断论这就是世界。只是能看到之所以当今的哲学没有哪个学派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就是在于大家存在的“世界”都不一样。究其根本还是回到“不能断论”这个怀疑本身了。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也以这种方式否定了““人类天生自私”的观点乃至《自私的基因》这本书。其实我想说的是,用康德的二论背反就可以否定一大堆现在流行的共识。当然,哲学上的否定并不代表在生活中不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这也是回到了哲学思考并不是为了生活幸福的本质。
无论是否赞同,有一句话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当前的哲学家们,大多认为形而上学是走不通的,靠纯理性也回答不了哲学问题。”
也许我只能整理到这了,或者说整理这类书其实是很累的,不光思路有点乱,甚至回看的时候都觉得有些语无伦次,也不知道如何改善。也许这就是学习哲学的一种滋味。
我们可以说哲学是一切的根本,但我会说其实你一辈子不碰哲学也没关系。因为哲学永远没有终点,学哲学也永远不会让你更幸福。
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假如这世上有一件人人都可以实现、成本很小、不受外界干扰、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方法,你认为有什么理由能阻止这个方法立刻在人类中传播开?”
“老百姓最常过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快乐的最优解。”而一定不是哲学家们在做的事情。哲学家们只是在解答人生问题,而有意思的是诚如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这个问题的消除。”
所以大多数人并不是哲学家,也不用去做哲学家。作为老百姓的我们能从哲学家们干的事情中得到的一些简单的建议,也许就可以如作者所言,就只要“关注死亡”,以及“尝试放弃物质享乐”,你就能更幸福。
2019-12-26
林欣浩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