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挺进大别山,13万人半年打的就剩五万人,为何还说是大胜仗

1947年,在经过一年和国民党军的战斗后,解放军的总体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转入外线作战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而且在第一年的战斗中,主要战场都是在内线进行,解放军的经济和资源都已经无法再支持大规模的战争,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和压力也都很大。
而且进入1947年后,国民党军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集中力量进攻陕北和山东根据地,中原地区缺乏主力部队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抓住战机,抽调主力部队打到外线战场去,将战争引到国统区,这样可以使敌人遭受更加沉重的损失,对国统区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扩大影响力,发动国统区的人民群众,共同推翻国民党的腐朽统治。
为了转入战略反攻,中央先是命令刘邓大军经过一段休整后,在1947年6月发动了鲁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九个半旅共5.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然后命令陈谢兵团不去陕北,而是去了豫西,以牵制国民党军主力,配合陕北和中原战场作战。与此同时,陈粟所部分成三路,在内线外线同时开战,把国民党军的部署搅得乱七八糟,虽然华野在此期间损失了一些兵力,但是战略目的达到了。
在中原战场乱作一团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命令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之所以命令这样一支重兵集团进入大别山,是因为大别山区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要害部位,这里东部就是南京,西面挨着武汉,南扼长江,是国民党政权统治最稳定,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毛主席在这个地方放十几万人进去,而且还扎下了根,无疑是在国民党军的心腹地区捅了一刀。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退则有高山为险,进可以入平原,而且中野如果想进攻江汉平原的话,则汉口以北处处有警,想进攻江淮平原的话,则合肥以南一马平川。从黄州附近沿江而下就是安庆,从安江打过去,那就是中华民国首都南京。
当然,在挺进大别山的时候,刘邓大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伤亡。在挺进大别山之前,中野一纵有3.3万人,二纵有3.1万人,三纵有2.6万人,六纵有2.7万人,加上野战军直属部队,一共有近13万人的兵力。1947年7月11日,刘邓大军越过陇海线后,蒋介石立刻调集重兵围堵,企图将中野消灭在黄泛区。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刘邓大军还是度过了黄泛区。
在过黄泛区的时候,中野各部队损失不小,刘伯承为了完成任务,忍痛割爱,把重武器几乎全部丢掉了。等打到汝河的时候,可以说后有追兵,前面有堵截的重兵,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去勘察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结果部队刚渡过汝河,摆脱后面的几十万国民党追兵,前面就有大批的国民党军挡住了去路,当时中野各部队经过连续作战,士气大不如前。在这危机关头,六纵司令员王近山站了出来,他率领六纵上万名官兵,端着明晃晃的刺刀一字排开,向国民党军反杀过去,硬是为主力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才为主力挺进大别山扫清了障碍,成功突围。
等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的时候,就剩下了5.86万人,还不到原先的一半,而且重武器火炮全部丢失了,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但是这就足够了,战略上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即使刘邓大军打的就剩下一万多人,只要他在大别山扎下根,就可以随时威胁汉江平原和黄淮平原,这支部队的行动就有无限可能,而为了遏制住这种可能性,国民党军就不得不付出极大的代价,拿出大量的部队去防守自己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这样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还有陈谢兵团就可以在中原战场上纵横驰骋,不用去担心南方的国民党军北上驰援。
其实解放战争从一开始,国民党方面就没有制定好完整的战略方针,而解放军却有清晰的战略方案,并为之一步又一步的执行,只要战略上的目的能达成,多损失点人马,损失点装备,损失点地方都不重要。而蒋介石就是太在乎一点小小的利益了,一个小县城都不舍得丢,一个营的人马都不舍得放弃,最后在战略上出现大溃败,被打的节节败退,仅仅三年就败逃到了台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