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之后想住在儿子家,做错了吗?三位儿媳的回答戳痛两代人的心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逐渐逼近的老龄化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死亡率和生育率同时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进程提前开启。国家政策研究数据显示,到2053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87亿。
横向比较而言,届时,世界上平均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比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总和,还多了16%。

养老现状

要了解养老现状,就必须了解老龄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从老龄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上看,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1. 城市化水平越高,老龄人口越多;
  2. 人口净流出比重越高,老龄化程度越高;
  3. 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城市。
显然,深刻影响养老保障格局的,是人口结构与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今天中国养老体系面临的收支失衡,以及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其根本原因,都是空间和代际之间结构失衡所导致的。
我国的养老现状,则可普遍归结为以下状态:传统家庭解体、无人养老,农村老人不仅没人养,更没钱养老;子女出钱,养老院出力;家庭养老,子女出钱,子女出力。
显然,传统大家庭解体,尤其是曾经强制实施的一孩政策,造成了每对年轻夫妻养四个老人的养老压力和难题。这对他们是不公平,也是不切实际的。
不是他们不想养,实际上是照顾不过来。即使城市里的老人有足够退休金,甚至有自己的房产作为老年生活的支出,但照顾日常生活,这些老人就完全没办法靠子女了。
不仅是中国面临老龄化危机,全世界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老龄化问题。
而中国式养老危机的化解,就必须始终将问题置入中国自身的大环境。比如大量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差异显著而巨大的城乡差距、社会保险无法全面覆盖、社会保障投入分配制度不完善不均衡、养老服务供给被政府长期主导而形成的制度惯性等等。

父母与子女在养老问题上的差异与误解

都说养儿防老,这是指等自己老了之后,儿子自立门户,可担当一家之主时,父母就可以不再主理家中事务,而让位给年轻人。这是传统大家族门户下的养老体制,也可以说是一种父权的延续。
儿子才能继承香火,才是正宗的继承人,而这个继承人从父母手中接棒之后,就正式负担起了家族责任,也承担起来赡养老人,给老人送终的责任。
随着时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样的养老模式已经被人口分布以及人口结构打得稀烂。
少有家庭能做到四世同堂,家庭赡养老人,更多的,是年轻人们在大城市漂泊闯荡,买房后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家,远在农村或者其他城市的父母呆在原地,相当于自己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负责。
很多明事理的老人,会自动给子女减轻负担,提前就做好养老规划安排,不让子女操心、受累;而有些老人,则从头到尾活得比较糊涂,甚至是自私。

“老了想住儿子家,我错了吗?”这种问题,其实就是部分老年人心态不清晰的表现。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位媳妇做出了回答:
第一位说,跟婆婆住在一起不是被嫌弃,就是在被嫌弃的路上——“永远都是我做错事,她儿子哪里不对都是我教唆的,明明每个月都有给她足量的生活费,可是她就是要去拾荒,把家里堆得又脏又乱。”
第二位说,自从和公婆搬来一起住之后,自己就没了发言权,实在不能接受一起住。“婆婆说得最多的话是,女人要学会闭嘴,不该管的不要管。”
第三位媳妇,也是唯一一位可以勉强接受和丈夫的父母一起住的女性:“每次跟丈夫吵架,婆婆都站在我这边,平日里也很理解、配合我的生活节奏,我其实不愿意跟老人一起住,就像对自己的妈妈会不耐烦一样,我偶尔也会对婆婆不耐烦。但忍忍就过了。”
对于城市里的老人来说,老了想跟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其实已经在逐渐减少了。因为,毕竟大家都是经历过市场经济的人,也都懂得孩子的不容易。
一大家人住在一起,没有矛盾还好说,有矛盾就鸡飞狗跳,一天到晚不得安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父母居住地附近购房,既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又方便照顾老人 ,很多老年人也对这种方式非常赞成。但能这样做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有足够的经费买得起房
非要跟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实多少都有些不明事理,或者说,对子女的教育和霸占感特别强,哪怕子女已经成年成家,老年人还认为自己有权掌控和影响自己女的生活。跟这样的老人一起在,年轻小夫妻们的确很受累,也十分影响感情和生活。
客观而言,不愿与老人同住,不能简单以道德方式去谴责子女不孝,毕竟生活不易,各自理解各自的生活也不是那么容易。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做好万全的养老经费安排和人手安排的基础上,以孝道为指引,让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和睦共生,这既是对下一代最好的教育,也是老人和子女之间最好的默契。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hillip L. rice. Trans. Shi Lin et al. Stress and health.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