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全国民窑制瓷工艺技术生态下的北宋官窑
大家总喜欢去找一个和所有北宋民窑不相干的北宋官窑。
其实北宋官窑和许多的北宋民窑都有干系。北宋官窑的作品并不是皇家独有的技术,独有的窑工,独立生产的。北宋官窑作品是许多优秀民窑技术的传承融合。
北宋的手工业没有匠籍制,皇家也没有自己的官匠,宋徽宗想自己烧瓷器,必须整合天下民间的窑瓷烧制资源。烧瓷是个技术藩篱不易打破的行业,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秘而不宣的烧瓷技术。
北宋官窑的窑瓷作品,全部都携有北宋民窑的工艺技术基因。在整个北宋瓷业生态里,北宋官窑只是一个皇室威权与皇室美学下的监制单位而已。
北宋民间制瓷产业中的精英被皇室征用后,原有的,相对静态的单一产品市场环境不复存在,在官窑场内部,各地方民窑的生产技术在这个相对特殊的生态圈里,在皇室需求下变得动态和共生。现在,北宋官窑遗存于世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论不类和时空边界的不清晰,恰恰是北宋官窑窑场当时历史真相的反映。
先设定北宋官窑作品的独立特征,是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北宋官窑,却找不到北宋官窑的主要原因。如果你心里有个北宋官窑,我劝你千万不要去找北宋官窑。
当你发现一件精美的耀州窑、汝窑、钧窑…… 精美地超出了古代的耀州窑、汝窑、钧窑…… 目检和机检数据和窑口标准器又不一样,而经验和科学仪器告诉你,它绝对是一件到代老东西的时候,不要停止在心存疑惑上,你要打起精神来,寻找它的御用特质和北宋官窑独有的工艺特征。
这种民间近几年开始流行的,反传统的,北宋官窑作品认定程序,是北宋瓷业生态逻辑和历史逻辑认识的回归。也是对大量历史遗存物研究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启蒙的结果。
钧釉汝釉特点融合的直颈瓶
直颈瓶底部
北宋官窑什么样?北宋官窑在哪里?一直困扰着学术界。许多人都小心孜孜求证,为什么很少有突破呢?是我们大家一同陷入了芝诺的圆圈,芝诺圆圈告诉我们,知识圆圈越小,我们感觉到的疑惑越少,对掌握真理的信心越大,而当我们知道的知识越多的时候,也就是知识圆圈越大的时候,知识圆圈接触边界越大,我们的疑问会越多。感觉真理离我们越远。
北宋官窑认知的惯性思维小知识圆圈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却又增强了我们虚幻的自信。
这就是世界上为什么越low的人越觉得自己厉害的原因。在一个领域,元认知越少的人,有时越有虚幻的优越感。元认知是一个常见的心理学名词,意思是“所以然”。
回到起点,忘掉过去积累的,所有的,所谓北宋官窑知识,就当是一次科学试错,并勇敢地投入下一次科学试错,是唯一正确的求知方法。试错是科学的重要元素,试错是创新的入口。嘲笑试错,嘲笑假想,嘲笑对元认知的一次次回归探索,是毫无科学素养的low人才有的症状。
北宋官窑的窑瓷作品,博物馆里就有,苏富比近几年也在拍卖,民间收藏的垃圾堆里也不少,只是人们不认识其就是北宋官窑。
自明清以后,厚古薄今的古玩人,把能靠上古人评述的,接近品牌化窑口的北宋官窑窑瓷,当作其他窑口瓷器炒卖收藏。把看不懂的,和古人评述比对不上的,特征相差较远的窑瓷都扔掉了事。也就是说,北宋官窑因长得摸棱两可,不伦不类,早在明清时就无家可归,无亲可认。今人比起明清人来,虽然多了个窑址瓷片比照,数据库分析,但由于数据输入没有北宋官窑,加上全民收藏仿品泛滥造成的信心坍塌,也是划到现代仿品了事。
明清之人把自己想象的北宋官窑,比如“紫口铁足”,比如“大观釉”,官民争先恐后地仿制过。
由于现代多了个仪器检测瓷器年代手段,那些明清仿的“大官”瓷,前几年从全世界博物馆撤了个干净。
由此,北宋官窑便成了空谷莺声,只有其声,不见其形。
整个宋瓷史,由于缺少了北宋官窑窑瓷的存在,相互间的生态关系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
宋瓷发展中,不仅民窑影响了官窑,官窑也影响了后来的民窑。比如,龙泉窑并不是在自我发展中替代了越窑的地位。而是越窑在官窑窑场的发展中吸收了汝州窑系石灰碱釉技术,南宋初期反哺了龙泉窑。
北宋官窑窑场后期的已经龙泉窑化的越窑系作品
上图缺口露胎处可见北宋官窑浆制双层胎特征 放大可见
古代大汝州西部地区窑系在北宋官窑窑场发展起来的乳浊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