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 || 高恺:寻找待雨楼
作者简介:高恺,笔名五鼎、关中笨鸟。陕西乾县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咸阳市作协会员,咸阳文学院会员,范紫东研究会会员,《范紫东研究》编委。
待雨楼是范紫东先生晚年在西安的一个居所,位于现在西安市中心医院那一带。
人活七十古来稀,六十岁是颐养天年的时候。范紫东的父亲六十岁时,从礼泉回到西营寨筑屋养老。范紫东六十岁时,也在西安买地盖了待雨楼,那是模仿戏台建成的一座独特院落,可以居住,也可以排练、演出。院中有井,有地下室,有树有花,可住三四家人。当时的文坛名家,艺苑才俊,剧作家范紫东,他的一切举动就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待雨楼落成轰动了当时的西安。
时光匆匆,一晃就过去了七八十年,范紫东已经成了剪纸一样的影像,单薄的贴在历史的夹页之中。若再不打开那本厚重的史页,他便像影子一样永远地沉寂在那里!
二零一五年九月三日下午,我突发奇想:待雨楼是范老爷子人生拐点的一个地理标志,是范老晚年最重要的一个舞台。于是便想去看看老爷子在那里是如何生活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待雨楼是一座怎样的建筑呢?一时半会找不出什么可供参考的资料,于是便给范紫东的女婿王长安打去电话咨询,王长安说那个问题最好去问范先生的儿子。
待雨楼消失的时间太长了,范家后人的记忆都已模糊不清了。范紫东的小儿子范文驹没说多少便把范文豹的电话给我,说他大哥对待雨楼知道的更多。范文豹当然应该知道的,他就出生在待雨楼建成后不久的一九三八年二月初七。“此时雪深尺许,潼关隔河炮战。豹儿甫产生,而敌机数十架侵入城市,于西关投弹数十枚,声震城市。”范紫东年谱中如此记录。范紫东先生给刚出生的孩子起名:文豹。年谱中写到:此儿名豹者谓胆大也。我却以为豹者爆也,老先生或许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了那一声爆响。原计划安心养老的范老爷子“十月间,携家回乾,暂避凶锋”,开始了八年的乾州生活。
“是年(一九三九年)寄居乾城新开街韩姓之前庭,纂修《乾县新志》”范文豹在乾州开始了人生的第一课。范文驹也于一九四四年在乾州出生,据说范文驹满月那天十八岁的任哲中抱着他满院子跑。范文豹说待雨楼的位置大概在西安市中心医院附近,占地五间一亩左右,院中有口苦水井,水不能吃,只能用来洗衣服,吃水要买的。待雨楼院中有石榴树、梅花、三串柳、梧桐、柿子树等植物。《范紫东年谱》记载:公元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六十岁。是年三月,营西安北大街后宰门住宅。上房有楼三间,名“待雨楼”。盖连年常望雨也。东西厢房之前,有庵架房一座。落成诗云:“数十年来笑处挥,今朝紫燕语温存。墙连明代秦藩府,路达通衢后宰门。台上客来宜啜茗,楼中酒熟共开尊。名原在眼瞻龙首,不学荆公慕谢墩。”
和范紫东的后人通过电话,查过《范紫东研究》却仍然难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于是决定去西安走一趟。那是二零一五年九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到了西安。在钟楼南边与一位敬仰范紫东的长安戏迷仰紫生相约,一块去易俗社。老先生黑脸浓眉,身体健壮,待人热情,他本名朱庚逊,父兄皆为戏迷,很崇拜范紫东,从小对易俗社很向往,对范紫东更是仰慕,遂起笔名仰紫生。他为《范紫东研究》写过稿子,故对他有一些了解。我们走过钟楼,穿过那些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走进易俗社那古老而又狭小的空间,坐到了冬老的卧室。冬老八九十岁了,据说八九岁就进了易俗社,很多次去过待雨楼听范紫东老先生说戏。他一生大都在为易俗社书写戏牌,“易俗社”三字就是冬老的手笔。
朱先生领我们一进去,冬老便忙活着倒水倒茶,举止不像那么大年龄的老人。不一会,进来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凝重的老人,他叫薛庆华,演武生,在《挑滑车》中饰演高宠。他老伴张燕在《游西湖》中饰演李慧娘,女儿薛学慧善文能武兼花衫,两次获得石榴花奖。在那里问些待雨楼的情况,说了一些秦腔的往事,待谈及秦腔的未来,老人们无不忧心忡忡。为了我们的见面不那么沉重,有人提议出去合影,我当然举双手赞成。走出冬老房子,外面练声练功的演员们各自忙碌着。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士出现在我们眼前,朱先生介绍:“这是范紫东先生的重孙女——范莉莉,目前是范家唯一继承了老先生事业的人。”寒暄没有几句便说到罗浑厚——范紫东的外曾孙,他大范莉莉几岁,是同辈人。对秦腔的共同喜好和血脉亲情,使得她的感伤特别真切。罗浑厚的英年早逝不仅是范紫东研究者群体的重大损失,更是挚友文朋们的损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秦腔艺术日渐式微。走进易俗社便走进秦腔的腹地,看到了一群喜爱秦腔,以秦腔为生的人,他们的生命与秦腔水乳交融难以割舍,正是他们在艰难地为我们和未来保留着曾经的记忆。
走出易俗社来到北大街,在人潮涌动的都市里,我们像《古今大战秦俑情》中那个穿越客一样,在追寻一段过去的历史。西安市中心医院,水泥铸就的立体建筑冰冷的告诉我们:你们走错地了,这里没有待雨楼,这里更没有范紫东。尽管这是一个已知的答案,我们还是在那条街道上走了一圈。现代建筑的冰冷并不能阻挡生命的温情,路旁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它们或许和七八十年前一个样子吧!七八十年相对人来说便是一生,相对树木和自然,那不过是一眨眼的事。不远处一座民国建筑,看上去是那么的遥远和孤单。
朱先生说:“范紫东当年在西安经常活动的区域,一个是待雨楼,一个是易俗社,还有西大街那一块……”听了这话,便想去西大街看看,没有走几步便打消了念头。在这个现代化的都市里,到处都是人海车流,去与不去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再次回到钟楼,握手道别。朱先生回他的长安,我顺着范紫东先生无数次往返过的线路回了昔日的乾州,今日的县城。寻找待雨楼无果,心里无限的失落。
《西北作家》往期链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2000字内);xbzjsg@163.com(诗歌,15-50行内新诗,不刊古体、近体诗和词曲)。要求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签约作家注明签约号,将优先审稿和结算。投稿请注明体裁,务必加主编微信(wyku001),方便结算稿酬。投稿后无需催问,10日内未见回复,即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可能会做修改后发表,不同意修改请注明!
◆转载:转载本刊内容,须注明来源于《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