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黍·薯·瓠——熟悉而又陌生的农作物

□陈锦

传统上,莆仙地区的农作物以粮食作物为主,而粮食作物又以水稻为主,并且本地传统上只种植水稻而不种植旱稻,这就导致“稻”在方言被默认为“水稻”,平读“谷”字则特指“稻谷”(或特指“水稻”的子实),而不用于表示其他的粮食作物。同时,“稻”字在方言又演化出了特有的字义,那就是特指把种子埋入泥土中集中育苗的栽种方式,方言说法如“稻鼎瓜栽”(丝瓜的集中育苗)。

“麦”也是传统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其字其名与汉语基本一致。

除稻、麦以外,“黍”也是本地早期较为普遍种植的禾本类粮食作物,并为老乡们所熟谙。“黍”为传统“五谷”之一,其子实去皮后就是“黄米”;其方言文读同“暑”,平读同“所”。“黍”不但为传统老乡所熟悉(在方言形成了明确的文读和平读),而且还作为近类粮食作物和野生植物的基本名,如方言称“玉米”为“金黍”,而称高粱为“番黍”;此外,方言还称“牛筋草”(禾本科)为“黍草”,意即像“黍”的草。

“黍”在有些小地区又叫做“呆”(表音字)。

薯类也是传统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番薯引种并普遍栽培之前,本地最重要的薯类作物就是“薯”。

“薯”字在汉语为上声,其原字作“藷”(“薯”系俗字),古代全称作“藷藇”(今作“薯蓣”)。据说为避唐代宗李豫名讳而改称“薯药”,为避宋英宗赵曙名讳又改称“山药”……这就是“山药”今名的来历。

方言“薯”为阳平声,音同方言“徐”。方言单称一个“薯”的作物,实质上是“参薯”。“参薯”原产斯里兰卡,本地大概于宋元时期从国内的南方或西南引进,引种年代比番薯要久远得多。

参薯具有适应性强、病虫害少和丰产的优点,并且房前屋后的边角地都可以种植,因而在旧时的产量很大,价格也比芋头要便宜得多,因而民间以“吃薯吐芋”谓得不偿失。

本地传统参薯的根茎多为单体,呈球形、卵形或短柱形或不规则块状,但不会长成多头并列成扁平的形状(这个品种在其他地区有一个很形象的叫做“脚板苕”);本地参薯外皮褐色,常带须根,断面浅白色,质地比山药坚实,煮熟后的口感也更糯。

瓜类作物中最具方言特色的名称无非就是“瓠”了。“瓠”之现代汉语音作“hù”(同“户”),古音为阳平声,同“胡”;方言文读为“hou(阳平)”(音同方言“胡”),平读为“bu(阳平)”(音同文读“无”)。在南瓜引种前,方言“瓠”指的是葫芦及葫芦的几个变种,常见的有“瓠兜”、“手股瓠”和“乌瓠”等。这类瓠果的共同特征是嫩时可食,老熟后外皮会木质化。其中,“瓠兜”的意思是可以剖制成舀取器具的“瓠”。“兜”读同方言“靴”,指瓢、勺之类的舀取器具;“瓠兜”主要指葫芦(传统民间无“葫芦”的叫法,而以“瓠兜”统称)和瓢瓜(匏瓜)两种;“手股瓠”的意思是瓠果像胳膊一样粗的“瓠”,即“瓠瓜”(葫芦的变种);“乌瓠”的瓠果圆而粗短,或呈鸭梨形,表皮深绿色,相对于瓢瓜的颜色以“乌”名之。

南瓜引种后,方言以“番瓠”名之。后来渐渐省称为“瓠”,于是,“瓠”的方言字义发生了演变,多直指南瓜。方言说法如“栽瓠”(种南瓜)、瓠棚(本义为“南瓜棚”,实际体现为瓜豆棚)等。

“瓠”的方言字义演变,导致方言瓜类概念也相应发生演变。葫芦科的“瓜”在方言分化成“瓜”和“瓠”两个大类,两类之间不能彼此混称。“瓠”含葫芦、葫芦的变种和南瓜三类,“瓜”则是除了“瓠”以外的所有瓜类。

(0)

相关推荐

  • 中国目前有多少种农作物是从国外传入的?汉...

    中国目前有多少种农作物是从国外传入的?汉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入了葡萄.苜蓿.豌豆.大蒜.核桃.黄瓜.芝麻.石榴.棉花.香菜.茄子.莴笋等农作物,主要来源地为南欧.地中海沿岸.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这得归功 ...

  • 种植课反思

    在"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后的一个月,才有开展种植课的想法.赶快抓住农时的尾巴,紧赶慢赶搭上末班车. 因学生尚未返校,我们先为其代种. 这一来,便有了责任. 为节省播种.出苗.长大的 ...

  • 到新市古镇,吃“捏把把饭瓜圆子”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到新市古镇,吃"捏把把饭瓜圆子" 作者:张明儿 中秋了,新市古镇开始出现美好食欲的强大躁动,桂花所飘起的乡情,夹杂着& ...

  • 熟悉而又陌生的股骨矩

    骨科文献3岁生日,2021年铁杆会员招募 专业审稿,助您成功 骨科文献:2020年全年文章 2021年付费阅读: Injury:小转子骨折影响屈髋功能?一定需要固定吗? Injury:循证医学,多发肋 ...

  • 熟悉的TVB陌生的男主角,《特技人》里的关楚耀又“系乜水”?

    忘了这句话在最近写TVB的文章里用了多少遍了,不过在这篇文章的开头,还是想再用一次--今年的TVB真的请了不少外援呀! 好像是从<逆缘>的陈家乐开始吧,然后后面有刘心悠.周秀娜,紧接着来了 ...

  • 熟悉而又陌生的邻居:蒙古国一瞥

    我们一伙从北京出发前往蒙古,从二连到乌兰巴托不足400公里.这是乌兰巴托苏克巴托广场的成吉思汗雕像. 从北京到蒙古.必须先在边境二连更换车厢底盘.因两国之间的铁轨尺寸不同,中国的窄些,蒙古跟苏俄.是宽 ...

  • (38)老照片:1983年城市里人们的日常生活,熟悉而又陌生,朴实无华

    1983年的城市生活:干净整洁的北京街头 冬天的长城,人们游览拍照纪念 早晨,热闹非凡的早点摊位 路上的行人以及公共汽车 沈阳故宫里的游客们 干净的街头,车辆很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那些珍贵老照片(I ...

  • 唐伟民 | 在熟悉之中追求陌生

    <春> 布面油画 50×40cm  2020 <女孩> 布面油画 50×40cm  2020 熟悉与陌生--读唐伟民的画 文/ 彭锋 唐伟民的画,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人 ...

  • 长江文明在稻黍粟大战的落败,让良渚文化倒在了青铜时代前夜

    距今大约4000年前,当人类的脚步就要从新石器时代,跨入新一个时代的门槛上时,一个在长江下游南岸.环太湖流域盛极一时,拥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创造出精美的玉器和各种"超级工程"的良渚文 ...

  • 百问百答,带您了解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知识点

    百问百答,带您了解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知识点

  • 杨旭萍:熟悉的路口 陌生的风景【03同题·非虚构】

    熟悉的路口,陌生的风景 文/杨旭萍 从家到学校,有三四公里的路.这是一条我走了十多年的路,在这条熟悉的路上,有我熟悉的路口,有我陌生的风景. 骑车上班的时候,我是那么的自由自在.从不注重路的各种标线, ...

  • 【文学时代微刊】熟悉后才陌生的街|沧桑(吉林)

    文学时代微刊第369期 作者简介         沧桑,原名王凤忠,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公主岭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协会待定会员,酷爱文学28年,近年来以歌词创作为主,代表作有<初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