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的人就不要看这种苦恼的书了——《爱与生的苦恼》│ 书海遨游 No.19026
书海遨游 No.19026
苦恼的人就不要看这种苦恼的书了
——《爱与生的苦恼》
推荐程度:***
(说实话,叔本华的坑慎入,不推荐)
原书阅读:455分钟
本文字数:1,560
本文阅读:5分钟
一直缺乏勇气和动力去打开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因为康德的一个批判就看了两年,我不知道这个《意志》会搞多久。但一直在做心理方面工作和学习,也经常的会有些哲学领域的思考,或多或少都会连结到几位哲学史上关键的人物,叔本华就是其中之一。
哲学可以说是所有学科里面发展最慢,甚至有些倒退的学科。换一个说法,在哲学世界里面已经有了很多巨人在撑起整个天穹,能够慢慢爬到巨人的肩膀上,那整个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绚丽。叔本华就是巨人其中之一。
所以正好有个朋友提及了这本书,作为短文集阅读的压力不会太大。于是找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悲观的世界。
当然,这些都是我认为的,或者说是我的意志决定的。如果要开始探索叔本华的世界也许他的两个标签都需要斟酌下,一、悲观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二、非理性主义哲学创始人。从悲观和非理性的角度看,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准备好去看。
曾和朋友开玩笑,看完叔本华之后再去看太宰治会发生什么?搞不好是要郁卒的…...
所以我会建议,苦恼的人就不要看这种苦恼的书了。
叔本华会说,“人生,即抛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或者他还会说是在“痛苦和倦怠”之间。大家都知道人生会有痛苦,但如果告诉你痛苦过后,那无非就是无聊或者倦怠,你会怎么想?
这些句子第一眼看上真的心情不会太好。
我会想到经常会面对抑郁的症状,乃至有一些精神分裂症状的朋友,也许都只是因为他们活的太过于真实了。叔本华没说错,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或者借用叔本华的话说,“假如现在可以把意识的程度就叫做现实的程度的话,那么,我们把诗人、哲学家叫做'最现实的人’。”
其实这些话语,或者说叔本华的世界不能如此的断章取义,而要看到他完整的哲学观。他是“在试图对所谓形而上学问题与伦理学问题作统一的说明,从而建立一种没有宗教的信仰。”“这种哲学把世界的本质看作是意志,把事物看成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把意志与表象的诸多关系建立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基础上。”
也许要正确打开叔本华的世界还是要从《意志》开始。
在这本书里只能看到一些对于“意志”的总结和概括,就比如:
1、求生意志是人类最内在的本质。
2、意志本身没有认识力,它是盲目的。
3、认识是无关本来意志的附带原理。
4、在认识与意志的战斗中,我们一般赞扬认识的胜利。
不过通过这几篇短文也能慢慢去理解叔本华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也许自然科学的信徒们会对他的方法嗤之以鼻,因为没有论证过程,逻辑也似乎不太合理,更加没有样本调查不做统计,就是存粹的“思考”。就好像他说的,“即使世界上的恶减少到实际的1%,但只要它表现出来,就足以构成一个真理的基础。”
所以可以看成是在用痛苦的眼光看世界,乃至能把痛苦放大到全世界。
当然最后还是要把痛苦和“意志”挂钩,“自然、命运、机数施于我们的痛苦,都及不上他人的意志打击我们而产生的痛苦。”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有几篇还是针对男同性恋和女性的看法,其中的观点真的是蛮偏激的。特别是对与女性,可以看到并没有把女同归入同性恋中,因为女同和女性是一样的。如果用我的语言去概括我理解的叔本华的性别观,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动物,“人”和“女人”。
很好奇,现代女性中还会有叔本华的粉丝吗?
这就是叔本华的悲观世界。而我也许还不想像叔本华说的那样,在过生日的时候,去念《圣经·约伯记》第3章开始诅咒自己的生日。
其实无论如何悲观,都只是对于世界的一种看法,也不是唯一的看法。借用叔本华的概念,只是基于一种幻想破灭以后的意志。虽然幻想最终会全部破灭,但这个过程不就是我们不无聊的所在吗?
2019-3-26
亚瑟·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