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厘米》:啃老又坑爹的关震雷,为何乖乖听二姐夫的话?

文/晓娜

1

在电视剧《爱的厘米》中,26岁的关震雷,干啥啥不行,惹事第一名。惹出了事自己又没能力解决,一家人跟在后面收拾烂摊子。

关爸关妈为了填补关震雷开酒吧赔的钱,卖了老房子。大姐关多云和大姐夫陈志军在关震雷身上花了十多万。二姐关雨晴从小在关震雷后面收拾残局,搭进去的钱,算都算不清。

然而,这一切只是关震雷真正作妖的开胃小菜。

为了给女朋友一个体面的求婚,啃老的关震雷跟家里要十万块钱买钻戒。为了娶到心仪的女孩子李贝,对李爸李妈的话听之任之。

一副理所当然的态度跟关雨晴要房子,要车。我穷,我有理,你富,你活该。

关爸关妈想要改变关震雷,在经济上施压,交生活费有饭吃。不交生活费,没有饭吃,卧室里贴满封条,只有一张床可以睡。关震雷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关雨晴想要改变关震雷,抓住一切机会说教和质问,你应该干什么,你不应该干什么,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反倒激发了关震雷的逆反心理。

唯独关雨晴的男朋友徐清风,轻飘飘的几句话,不但让想要赚大钱捞快钱的关震雷心甘情愿的做了担架工,还坚持做了下去,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他的思想。

2

徐清风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或者什么样的智慧,让关震雷乖乖听话的呢?

在关震雷喝关雨晴和解之前,关震雷对待徐清风的态度一直不太好。

关妈、关雨晴和徐清风在餐桌上开开心心商量婚礼的事情,半躺在沙发上的关震雷一口吐出嘴里的食物说:恶心,在我离婚的时候结婚,到底有没有良心?

徐清风听到这样的话,不可避免的生气,他不但没有跟关震雷计较,反而帮关震雷说话,是因为关震雷脑部受伤,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接着用一堆理论建议关震雷在48小时内挽回前妻。

关震雷在言语上对徐清风的攻击,徐清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反倒用专业知识给关震雷帮助。不管你信不信,我对你没有恶意。

关雨晴和关震雷因为房子的事情在家门口互相推搡,导致关雨晴受伤。

徐清风下班路过,见到此景,将关雨晴护在怀中,关震雷准备上前继续伤害关雨晴,徐清风接连两脚踢中关震雷的膝盖,以致关震雷落荒离开。

徐清风有原则,你耍嘴皮子,我不跟你计较。但是你想在我面前打你姐不行。

一辆摩托车撞倒一位老人后逃逸,关震雷好心送到医院,被老人子女认为是肇事者,根本不相信关震雷的解释。就连关震雷的父母也认为是关震雷不想承担责任说了谎。

徐清风目睹这一切,他相信关震雷,同时发现关震雷的需求:尊重和信任。在徐清风给关震雷介绍工作的时候,徐清风只说了一句话:尊重和信任是自己争取来的。

关震雷因为工作太累要离职的时候,徐清风只说了一组数据:4天救了17条人命。干啥啥不行的关震雷终于体会到成就感,坚持做了下去。

徐清风对关震雷没有方法,没有套路,只是抓住了关震雷的需求,或者说是痛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关爸和关雨晴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

糊涂一点的家长做关雨晴,一味的说教和质问。清醒一点的家长做关爸,大多以父母看不惯孩子吃苦举了白旗。

聪明的家长做徐清风,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表明爱意的同事表明原则,不是你好我才会爱你,而是你好不好,我都爱你。但是,如果你做了错事,会受到惩罚。

有底线的家长,才会教育出有底线的孩子。

3

要是这样说,难道关爸不尊重、不信任关震雷?对关震雷没有底线?

不是的呀。

关震雷离婚后,整个人恹恹的躺在床上不吃不喝,关爸看着他难受,就陪着他,和他一起躺在床上,抱着他,安慰他。一天二十四小时守着他。给他走出离婚阴霾的时间。

说到底线,一开始关爸拼了老命的满足关震雷的一切需求,在关爸醒悟后,底线如城墙,又高又厚。

不交生活费就是没饭吃,房间里的东西也贴上了封条,要是不乐意,睡觉的床一起封了。

尊重、信任、原则、底线,关爸统统具备了,为什么不如徐清风的三言两语有效果呢?

关爸看中是行为,徐清风看中成长。

虽然关震雷开网约车可以赚到钱,但是不够稳定,加上他大手大脚花钱,存不了钱不说,家里还得补贴。

关爸可以补贴一时,补贴不了一辈子,所以他希望关震雷能够踏实的赚钱,有个稳定的收入渠道。为了逼关震雷赚钱,关爸在经济上施压,要生活费。关爸只看了表面的行为,没钱,赚钱。

徐清风帮关震雷找工作,不只是让关震雷可以谋生,还让关震雷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

前两天,听同事吐槽她的老家的一个小孩,父母是公认的人品好,道德好,孩子却喜欢偷东西。父母发现一次打一次,次次往死里打。打一次消停一阵子,继续偷。

父母的收入很高,家里有专门的零食柜,随便吃。零花钱充足。孩子就是改不了偷的毛病。父母发现他偷东西,打他,要的是行为上的改变,偷东西不好,不能偷。

忽略了小孩心理上的需求,没有了解过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眼睛只盯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

有句老说:“生儿易,养儿难。”尤其是在现今的社会中,各种补习班为了招收学生,用极个别的优秀学生案例,增加父母的焦虑感。

父母的焦点很难从孩子的行为上,转移到孩子的心理需求。

好在小树苗的成长非一日之功,勤劳的父母不断的浇灌和施肥,总有长成参天大树的那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