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看到大
从小看到大
最近,因为疫情,大家都不能聚在一起好好喝上一杯酒了。有一些朋友实在忍不住,就约上朋友通过视频会议,可以喝个不醉不归。一部手机,就能把天南海北的朋友聚集在眼前喝酒。一部手机,也可以让人躺在床上,看一部喜欢的电影。不仅,可以看电影,还可以看许多好玩的视频。
这样的情景,对于三四十年前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我是81年出生的,以我的成长的经历,看看这四十年来电影、电视、手机,我们是怎么从小看到大。
露天电影
儿时,每到晚上吃完饭后,最开心的就是抱着小凳子去学校看“宽银幕”电影。
村里没有电影院,学校自然就成为放电影的最佳地方。学校的两栋教学楼之间有一座戏台,宽银幕就挂在戏台上。电影播放机架设在教学楼的一个大厅里,从这里发出的光,投放到银幕上,就有了画面。
看着放映员操作着播放机,儿时的我满脑子的好奇,一盘盘胶片上怎么变成精彩的画面和声音的呢?以至于后来再长大一些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胶片,和小伙伴们玩起来放电影的游戏。小伙伴坐在前面,我用手电筒打着光,把胶片放在光源前,一格一格地向后拉,胶片里的画面投放到里墙壁上,每每这个时候,心里别提有多欢乐。
当然,这是看电影之外的欢乐。
而看电影本身的趣事也是值得回忆的。我们家离学校非常近,晚饭还没吃完,电影主题曲就从扩音喇叭里传过来。有时,我们一家人都会去看。一家人,都提着小凳子、小椅子,早早地来到学校。我们往往挑选一个高地方,最好的位置便是教学楼的二楼走廊。我坐在父亲的膝盖上,双脚从教学楼木制栏杆的间隙中穿出来,自由自在地摆着。偶尔,父亲也会给我们买颗糖果或者5分钱的瓜子、甘蔗什么的。坐在父亲的膝盖上,一边看电影,一边吃东西,那是那个年代最幸福的事情了。经常看着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睡着了,父亲把我抱回家,才又醒过来。
后来,长大一些了。有时,就只有姐姐和我两个人跟随众人去看电影。去时,因为天还亮,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到了回来时,天完全是黑乎乎的。没有手电筒,路上也没有路灯,两个人往往紧随大人们的脚步,可是临近到家时的一段路,总是要分开的。于是,我就故作大声的叫喊,两个人三步并作两步,快速跑回家。有时,也会随身带一把“剑”,自己用竹子做的,在我用起来似乎跟真的一模一样,胆子自然就大了点。
看电影,最令人高兴的事情,便是“包场”。所谓包场,往往是某人因为犯错,或是偷了别人的果子,或是与人发生纠纷,然后经村里决定由其支付一场电影费用,免费让大家观看作为惩罚。作为孩童,哪会知道受罚人的心情,只知道不用买票就是爽。尽管在换片时,放映员会播放今晚由某某包场的信息,但这并不是我们关心的事情。
其实,看一场电影并不贵。不过,总还是一笔支出。我们姐弟俩经常不用买票,因为放映员是我爸爸的“同年人”。我叫他叔叔,我爸爸朋友,经常来我家喝点小酒的。每天晚上学校的大门口,挤满了人等待买票进场,而到我们的时候,他经常就一把手把我们推进门了。就这一动作,让我们觉得好有优越感。
那时的电影,都是国产片。印象中我看过《少林寺》,片名是不是这样,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少林寺的少林功夫了得,看完不免产生了学习功夫的兴趣。也有让全场看了掉眼泪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看完之后大家都哭着回家,那样的场面估计所有人都还历历在目。
每天晚上看什么电影,我们家都会提早知道,因为片源都是雇我妈妈到镇上换回来的。每天下午,妈妈会提着昨晚放过的电影片送到镇上,带回来今晚要看新电影。村里人要知道播放什么电影,一般都会到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有一块小黑板,上面会写有“今晚电影”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