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张丽娜

南京,一个让人读起来有些许缠绵的城市,真是太美了。街道、马路旁都种着梧桐树,树木拔地而起,粗壮的树干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金黄色的梧桐叶布满枝头,如果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应该会美得耀眼。当然美得不仅只是这座城市,还有今天我聆听到的教育的声音。此次我学习的会议主题是《2018儿童母语教育论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现场来了许多教育界的大咖,有徐冬梅老师、窦桂梅老师、成尚荣老师和李庆明老师,今天听到最多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儿童立场、亲近母语、阅读。

一、 儿童立场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乍一听这名字,我觉得还挺新奇。成尚荣老师提出儿童立场即要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心,这个论点的提出也让我们重新和认识儿童。成老师将儿童比作人类最美好史诗—的草稿,作为老师面对这样一份份草稿,我们要做什么呢?那就是尊重和引领,让孩子自己去创作属于他们的史诗,孩子他有他的思想和意志,大人如果强加上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份伟大史诗的手稿可能就变成了废纸。因此儿童立场下每位教育工作者应当去发现孩子的更多可能性,助力让孩子自然发展。

窦桂梅老师今天作课《神笔马良》,指导孩子们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在整堂课当中,我发现少了很多公开课的“套路”,例如精彩的一环扣一环的“表演”,以及一问一答式的快速学习等。课堂上你只会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虽然是在艰难的思考,但是偶尔蹦出来的金句也让我们看到课堂学习正在真实发生。这也让我反思,我们喊了那么多年的“以生为本”,课堂上主位还是我们教师。比如抛出一个问题,优秀学生答出,这个目标觉得已经达成,所有问题你和优秀学生“秀完恩爱”后,这节课觉得已经结束了,可是中等孩子可能还停留在文本理解上,后进生可能整篇课文还没通读。因此我思考也反思,我的课堂好像也是如此,可有多少中国式的课堂都是如此呢。因此窦桂梅老师提倡努力让孩子回归到原来的意义上,让儿童站在课堂最中央。

二、 亲近母语

徐冬梅老师是亲近母语的提出者,在此次会议中,我们能清晰得看到大写的一句话: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的根起源在我们的母语。母语就是中国儿童的中国魂魄,是印刻在我们血液里的认祖归宗,我认为没有母语就没有根,没有扎根的树木会腐烂死去,没有根的人终将会像浮萍一样漂泊。因此我们教育者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母语教育。那母语包括哪些呢?成尚荣老师解释汉字、唐诗宋词、传统节日以及民歌童颜都是我们的母语。这让我想起我们学校的古诗词75首真的特别好,每个孩子通过耳濡目染都能吟诵出其中几首。每天的晨读时间,孩子们都能读一读唐诗宋词,或者读一读充满童趣的《日有所诵》,坚持6年读下去,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或许有更深的体会。

另外除了朗诵,老师更应该带孩子去阅读属于中国经典的文学作品。李庆明老师说,国外的孩子对本国的文学充满着自豪感。比如俄罗斯孩子读诗歌,英国孩子读莎士比亚,每个国家的文化都会扎根于本国孩子内心。反思我们的教育,有多少机会是让孩子真正进去到经典之作去的呢?有些阅读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这样的阅读怎么能孩子对经典文化有认同归属之感呢?周校为孩子的读的《中国的老故事》就特别好,这些课本中没有的,考试也不考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个机会听一听,或许很多孩子一辈子都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那么多传统故事呢?

三、 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敏的办法,不是加大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阅读!今天我们几百位老师为了同样一个目的来到南京,就是为了找寻引领孩子阅读的奥秘。有两位老师,她们是大山里的农村教师,坐着大巴车开出大山,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整整12个小时才到南京。今天她们在会堂里掷地有声地诉说着自己的阅读情怀,当说到大山里的孩子阅读资源贫瘠,爷爷奶奶文化跟不上,但是她又无比渴望孩子们通过阅读走出大山时,从开始的哽咽到啜泣,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为之动容着。我的眼眶湿润了,心头却涌起那股久违的教育热情。是啊,带领孩子阅读就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使命啊,这也坚定了我继续做班级阅读的信念。

我不知道今天会场响起了多少次掌声,那一次次的掌声撼动着每位教育者的心,就如李庆明老师最后唱的《你鼓舞了我》,教育不正是你鼓舞着我,我鼓舞着你,带领孩子一起走正道吗?

期待明天的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