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篇  《红山文化考古记》问世

X
1 资料照片: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玦。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思想诞生以来,无数人曾经思考以及正在思考的问题。不同的人对这一命题会有不同的感悟与领会,但,相同之处在于,感悟的过程都是在追问生命的源头以及生命的价值。
“1984年10月31日的上午。初冬的辽西山区显得格外安静。工地上只听到小铲碰动泥土的沙沙声音。这几天人塑像残件的接二连三的发现使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都有一种预感,可能有更为重要的发现在等待着……渐渐一个人头的轮廓显现出来了……一尊女神头像终于问世了。她仰面朝天,微笑欲语……”这段充满神圣感与神秘感的文字片段来自今年1月刚刚出版的新书《红山文化考古记》,作者郭大顺便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当时的场面被摄影师捕捉了下来,次年,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获奖。对于郭大顺来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和他的工作伙伴们便展开了一场与五千年前文明进行对话的漫长旅程。至今,依然在继续……
《红山文化考古记》问世时,郭大顺刚刚跨过古稀之年,“ 人到七十古来稀”,尽管年事已高,他却依然充满热情地沉浸在红山文化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和感受着新的发现,并且收获着新的感悟。因此,当2月9日,记者在他家中进行采访时,体会到的是一位考古学者对于科学研究的兴奋和期待,正如《红山文化考古记》封面上那块在陈旧手稿中依然散发着夺目光彩的玉器一样,昭示着人类对于文明的探索永远不会止息。
郭大顺作为一位多年专注于红山文化研究的考古学家,他工作和生活的历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近三十余年来的红山文化考古史,这三十余年,也是红山文化考古发现取得最重要收获的一段时期。《红山文化考古记》便是他以亲历者的口吻,既通俗又严谨地讲述了这段不同寻常的考古历程
“红山文化”、“牛河梁”、“坛庙冢”……这些名字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大众对它们的记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但,事实上,鲜为人知的是,红山文化的发现史可以上溯到一个世纪之前。1908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发现了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从此开始,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断逐渐揭开红山文化的面纱,它的面目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红山文化考古记》并不是郭大顺的第一本专著,但是,他撰写的有关红山文化的专著却是第一次由辽宁的出版社负责出版。他认为,这是一件颇具意义的事情,因为,这表明了辽宁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作为“牛河梁”的所在地,辽宁有义务也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宣传红山文化。
郭大顺作为一位多年专注于红山文化研究的考古学家,他工作和生活的历史,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近三十余年来的红山文化考古史,这三十余年,也是红山文化考古发现取得最重要收获的一段时期。《红山文化考古记》便是他以亲历者的口吻,既通俗又严谨地讲述了这段不同寻常的考古历程。
郭大顺从北京大学毕业后,1968年被分配到辽宁省博物馆,从此就一头扎进了辽西古文化的研究工作里。“辽宁西部地区,主要是朝阳市以及相邻地区,这里是全国有名的干旱区和贫困区,却又是古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这与世界诸文明古国的状况倒有些相似。 ”
郭大顺在《红山文化考古记》中提出,只要走出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放眼各大考古文化区与中原同步或大致同步发展并相互影响,尤其是重视北方古文化和南北文化结合的作用,那么眼光就会为之一亮。在苏秉琦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的指导下,牛河梁考古遗址的发掘工作,具有着史诗般的意义。
今年1月,郭大顺应邀在朝阳师专举行了为期三天共七场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大型学术讲座”,讲座的第一部分是“学术准备”。过去,大家都认为考古发现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却有其必然性,那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学术准备的结果。在学术上给予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以指导的便是郭大顺的导师苏秉琦先生。苏秉琦创建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中,将先秦时代中国人口密集地区的古文化,划分为各有渊源、特征、发展道路又大体同步的六个区系,而包括辽西在内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被列为六大区之首。
郭大顺的考古生涯始终在实践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理论,他在《红山文化考古记》中提出,只要走出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放眼各大考古文化区与中原同步或大致同步发展并相互影响,尤其是重视北方古文化和南北文化结合的作用,那么眼光就会为之一亮。
“从考古学上看到的五帝时代,在多次的文化组合和重组过程中,出现了跨入文明时代与文化趋向一统两者并行相互促进、民族文化传统在不断取得共识的过程中已经初具规模的辉煌局面。所以,五帝时代作为中华文明史的第一章,既反映出它是中国古史上内容最为丰富多彩和最富有生气的时期之一,也表明这个时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对中华文化具有奠基意义的一种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认同。”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牛河梁考古遗址的发掘工作,具有着史诗般的意义。
从1983年秋开始,郭大顺随考古队一起正式进驻牛河梁。在寻找居住遗址时,他们在牛河梁的主梁顶上发现了一座庙址。重大发

(0)

相关推荐

  • 郭大顺:寻祖问根 红山文化

    考古是什么? 它是怎样通过文物遗存的发掘, 来建构已经模糊的历史真相. 探索人类的历史, 我们的社会和文化是如何产生, 又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这种状态. 线索逐渐清晰. 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

  • 《大家》郭大顺 解密红山文化(上)

    文章来源: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 第七百四十八篇  《红山文化考古记》问世

    与红山文化对话四十年 <红山文化考古记>问世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图2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 ...

  • 第1569篇  红山文化与黄帝事记

    摘要:红山文化自发现以来,备受各地学者的重视,对于它的研究亦有不同的线索,而从古史文献的记载.考古发现中,红山文化与黄帝的历史事迹存在着很多可以互相印证的地方,更有学者认为,正是黄帝部族创造了红山文化 ...

  •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闭幕日定在5月5日,展览有不少深藏研究所的精品,尤其图5和图9,经常出现在其他展览的图板里.东北的史前文化中,红山文化大概是最出名的一个,距今五六千年,与近 ...

  • 第四百二十五篇  红山文化源头之一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文化(见图1.2)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兴隆洼文化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出现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为特征.它是中国北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8000年 ...

  • 【雅昌带你看展览】“中华第一玉龙”领衔160件文物 红山文化考古成果亮相国博

    "中华第一玉龙"在国博展出了! 就是我们历史教材里出现的那条C形玉龙,不知道有多少人和笔者一样,曾经以为它就像只玉手镯,见到真身才发现,它的体量竟然像盘子那么大. 红山文化C形玉龙 ...

  • 第五百二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质的颜色

    X 对于收藏者来说,玉器的颜色是最容易区分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颜色与其仿品的颜色更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岫岩玉以绿色为普遍,往往还杂有红.黄.白.青.蓝.紫色和墨绿.淡黄.乳白色.它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一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

    X 关于玉器的沁色,难就难在沁色和玉皮的区别.可以这样认为,沁色和玉皮,都是玉的表面物质,是玉的本身材质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含氧量的情况下,通过物理和化学的综合作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的产物.其区别仅仅 ...

  • 第五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绺裂

    X 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我们时常见到绺裂.轻微者,裂隙较浅,层叠分布.严重者,起层脱落,造成破损. 绺裂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埋进墓穴时,就可能因为摔过而产生裂纹.有的可能出土时不小心被摔出裂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