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仿古瓷器的接盘侠?

很多收藏界的朋友们大概对瓷器造假都不陌生。虽然有人说瓷器没有真假之分,只有老旧新仿之别。那其实不管是老旧新仿还是造假,到底国内谁最厉害呢?

大家的第一印象都会想到一个地方:樊家井。

这是位于景德镇内的一条短路,边上有两三条岔巷,路边都是小店,售卖不同“风格”和瓷器——从粉彩到青瓷让人应接不暇。

据不完全统计,樊家井瓷器销售额每年一百多个亿,简直难以想象。都说收藏者和仿造者是一对师兄弟,看来师兄便是这一百多个亿的主要消费群体了。

关于樊家井的争议有很多:比如有人说其中也不乏真品,就被质疑真品概率有多少呢?又比如说有人认为其仿品足以乱真,却也有评论其水平粗制滥造。然而无论如何,樊家井的仿品杀伤力还是秒杀了相当一部分收藏爱好者。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看仿品、看一看现在的仿造技术对收藏是大有益处的。因此,去樊家井体验一番,是收藏者提升收藏水平的必经之路。

然而,樊家井的仿品技术是否已经登峰造极了呢?中国最厉害的瓷器仿造者,究竟是谁?这里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手里都有大量的“清三代”瓷器,某个场合,几个收藏爱好者拿出的几件“清三代”国宝瓷器被文博系统的专家否定了。结果可想而知,专家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其实,那个专家感到非常冤枉,他心里一直在腹诽“我自己造就的儿子怎么会不认识呢?”

假如有一天瓷器会说话,他们的独白一定是:“哥,我的年龄比你儿子还小呢,我是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出生在某某国营工艺品厂的,我们的父母都是文博系统的专家”。

在80年代,各大宾馆、华侨商店、旅游商店有大量出自陕西省工艺美术厂的景泰蓝工艺品,后来基本上都被老外买走了。而近几年,有很多藏友将国外很多景泰蓝工艺品当作国宝回购。

假如有一天,景泰蓝也会说话……

收藏热潮让不少人将闲钱从股市转移到文物艺术品收藏上,然而在文物艺术品收藏圈内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街串巷、到处收购,虽是民间收藏家,但手中却藏有大批“国宝”级别的藏品。这一群体逐渐形成收藏圈内独特一景——国宝帮。

“国宝帮”主要分为三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由那些有着强烈投机心理,在文物辨识知识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听信他人所言,将赝品当成国宝的文物收藏狂热爱好者们。

而第二个群体,相比第一个群体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限于圈子文化,他们所讨论的、看到的都是赝品,而且他们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些赝品上。

第三个群体,本身对收藏并没有很高的兴趣,而且他们对藏品真伪并不关心,因为无论真假,这些所谓的“国宝”在他们手中只是一个用来蒙骗他人的道具。

民间收藏热是一种正常现象。有时这些民间收藏家手中,也会收藏到个别高级藏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收到真正的宝贝。

“国宝帮”好防,最难防的却是专门鉴定“国宝”的伪专家。

他们打着自封的名号到处鉴宝,即使是刚从窑里烧出来的罐子,他们也能鉴定成国宝。正是这群人,让“国宝帮”成为了收藏圈的贬义词。因此,防范“国宝帮”先要谨防伪专家。

如果一个人在伪专家的忽悠下失去辨别能力,把赝品当做国宝,那么对于购买者的学识、对艺术品的判断力是一种误导,对经济财产是一种损失。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发展,很多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赝品当成真品,这将是对文化的一种屠杀。

俗话说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江湖,利益无处不在,江湖也就无处不在。而利益对于普通人来说,无外乎名与利,在“国宝帮”背后,也藏匿着一个名与利的江湖,而且深不见底,“国宝帮”更是以那些收藏了大量“国宝”的藏家为中心,以多名伪鉴定专家为“护法”组成的一个小圈子。

这一圈子以那些资金充裕但对古玩了解不深的收藏新手为目标,通过多名伪专家灌输的错误理论、认知,这些藏家新手会在伪专家的指导下斥巨资购买大量古玩赝品,并且养成了错误的收藏观念。最终这样的藏家养活了一大批造假者、文物贩子和伪专家。

资深人士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国宝”的真伪,但伪专家有的是睁眼说假话,有的是根本看不出。这些人组成的“国宝帮”搅乱了古玩收藏市场的环境。

在公众场合展出伪国宝危害甚远。一方面,许多私人艺术馆作为青少年教育基地提供教育功能,使得许多初次接触文物的年轻人误以为“国宝”水准低劣,丧失了继续探究的兴趣,令人悲哀;

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馆等学术机构的业内专家在利益的驱使下被“卷入”其中,不惜冒着名誉被毁的风险为假货站台,令行业诚信受到极大冲击。由于人数众多,“国宝帮”比业内专家的声音更大,在一些场合会造成假货猖獗、黑白颠倒的怪现象。

“国宝帮”的猖獗,归根结底是很多收藏者一夜暴富的不端正心态所致。

我们尊重原创!

德视宝所推送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