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学生理解题意不清,概念理解不清‘’的原因之一深度学习的缺失

今天我读了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的文章《学导式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使我感触颇深,反思很多,我们经常会在学期末的考试质量分析中分析学生错题的原因,我想最多的原因是'学生理解题意不清,概念理解不到位’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学生会在概念性的问题出现许多错误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的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我想这也许是学生'理解题意不清,对概念理解不清晰不深刻’而丢分的原因之一。

朱德江老师在在文章中首先回忆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调查同学们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另一个是什么是圆周率。学生回答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宽)*2,圆周率就是约等于3.14。孩子们并不知道周长,圆周率到底是什么,也行说到这老师们可能会说,当时我们都讲了,是的当时我们都讲了,那么为什么我们都讲了学生还是不会呢,对概念理解还是浅显呢。归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对新知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学习经历知识推倒的过程。

美国的一项研究,不同的学教方式两周以后进行平均保持率的测试,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两周以后只有5%,仅仅看的方式是10%,看和听相结合是20%,示范演示是30%,分组讨论是50%,实践练习是75%,最理想的是学生学明白之后让他自己表述出来,再结合做一些应用,这个时候就能够达到90%。

所以,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背下来概念公式,就万事大吉,这些概念公式如果不是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那么到考试的时候,学生又会记住多少,有怎么谈理解概念,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呢?

第一点,我觉得要把握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的教育价值。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作为一名老师,自己要懂、要理清楚、要读明白今天我们教的内容,即孩子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点,明白了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设计有过程的学习。没有让孩子经历过程,不可能有深度学习。因为有过程的学习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会背概念不等于理解,会做题也不等于理解,知道事实不等于真正的理解。老师们不要以为概念背得很熟了就行了,甚至还有老师会让学生把概念抄三遍。数学老师应该让学生找两个例子,写一个分数,并且把分数意义说出来,这才是数学作业。例如我们家里昨天晚上吃了一块饼,把这个饼平均分成8份,我吃了其中3份,所以我吃了是3/8;有些学生甚至画了一个图,然后解释分数是什么意思?这就是真正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新的“四基”课程标准,从“双基”到“四基”,怎么实现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思想的积累,就一定要让孩子经历学习的过程。

所以,最为教师我认为,在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的时候,要多问问自己,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要学会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那么学生经常出现的'理解题意不清,对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灵活运用公式’等出现问题的原因,就能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补充。还是那句话,立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深度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呈现过程,才是我们教师备课,教学设计时,也要深度思考的教学本质。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不足之处还请谅解。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