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是迄今所见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依托“礼出红山——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而推出的红山文化的发掘与研究系列讲座的第一场。
我们为观众带来《“华山玫瑰燕山龙”——“礼尚往来”与文化认同》主题讲座,主讲人是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考古协会名誉理事郭大顺。
郭老师长期从事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史前玉器、文化遗产保护和苏秉琦学术思想的研究工作,发现并主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编写和遗址前期保护规划工作。著有《红山文化》《追寻五帝》《龙出辽河源》《汇聚与传递——郭大顺考古文集》等学术专著,以及论文百余篇,被誉为“红山文化第一人”。本场讲座郭老师以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为中心,向观众展示了红山文化对待异质文化的高度包容性。1.“礼”与本次“礼出红山——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中的“礼”相呼应,红山文化的坛庙冢、玉龙凤,比较典型,时代也较早,它们所反映的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的关系,是值得思考的。2.在1985年11月7日山西侯马召开的晋文化研究会上,苏秉琦先生用“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四句诗作为提纲进行了发言,在这里第一句就讲到了红山文化。3.1988年高考的语文阅读题就是苏秉琦先生2000字的短文,“华山玫瑰燕山龙”就是里面的主要内容,当时这个题影响很大,《光明日报》曾评论说:“这篇文章作为高考的阅读题,是很标准的。因为它具有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阐述的逻辑性。”红山文化最早的发现是1921年的锦西沙锅屯洞穴遗址,是瑞典人安特生发掘的,1923年发表了发掘报告。1935年,日本人在赤峰红山后进行发掘,但后来的研究主要还是中国学者,特别是梁思永先生、裴文中先生、尹达先生都关注了红山文化。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是在长城以北连续发现了彩陶,彩陶本来是中原地区的,为什么会在北边发现,说明南北交流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大一件事。六、七十年代前后对红山文化的认识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夹砂灰褐陶压印之字纹筒形罐与泥质红彩陶钵盆共存,二是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三是大致明确了红山文化的分布地理。这一时期主要有东山嘴遗址发掘、牛河梁遗址发掘,本次讲座的内容也是基于苏秉琦先生对这些发掘的观点的理解。关于“华山玫瑰燕山龙”,苏秉琦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的一种标志是玫瑰花,而红山文化的一种标志是龙或龙鳞纹。华山脚下的玫瑰与燕山以北的龙的中间对接点在桑干河上游(河北省、山西省北部)一带。两者真正结合到一起的证据发现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喀左(辽宁省西部地区)一带,时间不晚于距今五千年。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等可以看作是以龙和华(花)为象征的两个不同文化传统的共同体结合到一起,从而进发出文明“火花”。现在发现的东山嘴、牛河梁遗址,主要都是用来祭祀的,考古学家在这些地方发现了很多遗迹,但现在可以辨别出来的一个是祭祖,一个是祭天,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行为中最重大的事件,在红山文化中都可以体现出来。牛河梁遗址分布范围大致有50平方公里,当时发现了16个地点,现在已经发现了43个地点,当时发掘了4个地点,试掘了2个地点。在这里发现最主要的是女神庙,苏秉琦先生称它为海内孤本,但是由于上面已经坍塌,里面都是泥的,一碰就会碎,并且考虑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在这里只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一些人体塑像、仿木的建筑构件、陶祭器,最重要的发现还是女神头像。另外一发现就是祭坛与积石冢,最大的是在第二地点。图中中间的圆形是祭坛,其余的都是积石冢。发现之初,苏秉琦先生几次讲到红山文化,主要观点有:“'坛’(东山嘴)、'庙’(牛河梁)、'冢’(积石冢)这是活动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人举行类似古人传说的'郊’、'燎’、'禘’等重大祭祀仪式活动留下的遗迹。”(1984年)
“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1986年)
“'女神’是由五千五百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像(或女祖像),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1989年5月12日)彩陶与玉器,是史前时期艺术含量较高的两种文化因素,它们在约距今六至五千年前后遍布中华大地,却各有主次,且一西一东各有主要分布地域。只有红山文化为彩陶与玉器并重又互有影响。红山文化彩陶主要发现于积石冢,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在积石冢的墓葬中发现,而是在积石冢的上面有序排列的。牛河梁遗址筒形器彩陶图案分为勾连花卉纹、龙鳞纹、几何纹几类。红山文化的玉器在中华玉文化史上达到了高峰,它的选料以河磨玉为主,利用简单机械加工,并且用了片切割和起地阳纹圆雕的方法,造型抽象又规范,具有“超前性”。红山文化的玉器造型主要有龙、蚕蛹、斜口筒形器、勾云形玉器、同类与异类动物合体玉器等。红山文化玉器造型高度抽象化又十分规范,应当是有固定思维观念约束的,而且在红山文化的墓葬中很少随葬陶器和石器,只随葬玉器的墓占有随葬品墓的89.6%,这在其他文化中也是比较少见的。“坛庙冢”类型、结构、组合、布局和“人龙凤”等玉器群及“唯玉为葬”的埋葬习俗,表明红山文化已具备祭祀遗存规范化、祭祀礼仪制度化、思维信仰体系化的特征。从5000年前后各大区考古文化特征及交汇导向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文化交流的时代特点。交汇的导向,主要不是由中原向四邻放射,而是由四周向中原聚集。不同经济类型、不同传统文化之间的交汇,往往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彩陶与玉器,是史前时期艺术含量较高的两种异质艺术思维系统,以渔猎为本的红山人视来自农耕文化的先进因素为神圣,对待异质文化有较高容纳度,使仰韶文化因素在辽西“落地生根”,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融合。礼器(神器)的传播优先,在中心聚落的表现的敏感性优于一般聚落,在高层次人物墓葬中的表现优于一般墓葬。“礼尚往来”(《礼记·曲记》)就是“礼器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高成就的体现物”,在文化交汇中最为活跃的真实记录。精神领域思维观念的高层次融合,其直接后果是产生强大的传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