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外婆”改成了“姥姥”?上海又该是谁的故乡?
最近在微博上一个网友爆料,上海教育(沪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有奇怪的地方。
上海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24课《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竟然将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
以下为课文原文
以下为作者原文
这种莫名修改作者原文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更何况在上海地区,外婆比姥姥使用率更加高。
有网友找出了去年教委对此问题的答复。上海教委认为“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撇开“外婆”是不是方言不谈。哪怕“外婆”真的是方言,上海教委凭什么因为文章里存在方言就修改原文?
上海方言是什么毒虫猛兽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话几乎成了过街老鼠般的存在。课堂里不允许讲上海话,讲上海话要罚款,讲上海话就是排外。
甚至前两年,有人抛出了讲上海话不文明的言论。
上海是上海人的家乡,上海人在上海说点上海话有什么错啊!
上海是从来都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很多上海人的祖先从各地迁徙而来,上海话是各地语言互相交融的产物。包括很多浙江话,江苏话,外来语。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上海,扎根在上海。相亲相爱,共同建设上海。
从前班上有转学生来,起先不会讲上海话,都是自己慢慢学,慢慢融入这个集体,最后成为讲上海话的一份子。
现在由于外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课堂里不能讲上海话了,一律改成普通话教学。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普通话是官方语言,更易于交流。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视里的上海话节目越来越少了。沪语的广播也听不见了,沪剧更加不知道躲到哪个角落里去了。
上海话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不让上海话存活在上海。
前阵子有个一篇有趣的文,讲的是老一辈用蹩脚的普通话教孩子说话。一开始看着觉着很好笑,看到最后只觉得心酸。
老人为什么结结巴巴地用不熟练的沪味普通话教孩子?还不是担心孩子只学上海话,将来去了幼儿园,无法跟人沟通么。
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但她同样也是上海人的上海。
我们愿意友好地对待每个愿意融入上海的人,考虑他们的困难,少说上海话。但是请不要剥夺上海人说上海话的权利。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上海,有权利学上海话。请不要随意妖魔化他们的家乡话,也不要剥夺他们说家乡话的权利。
这不是文化融合,而是文化侵略!
我们都学过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这场悲剧就在于,当自己的语言一直在的时候,仿佛理所应当。直到自己的语言彻底剥夺,才会痛彻心扉,追悔莫及。
语言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想彻底殖民这个地区,侵略者都会试图消灭语言,让民众忘记自己的过去。
上海人从来都很隐忍,哪怕被别人欺负了,能不发声,就不发声了。但是这一次,实在是忍无可忍。
我怕再不发声,若干年后,上海就真的没有了上海话。
马钉尼莫拉 写过一首诗《我没有说话》。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著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
——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上海人再不起来说话,还有谁会为我们说话!
我深深地爱着这个城市,爱着上海。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还要继续传承我们的歌谣和我们的文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我请外婆吃块糕。
是外婆,不是姥姥!
怀念过去的上海,那是一个上海人可以说上海话的年代。
哪怕楼越来越高,人越来越多,上海步入了新时代。我们依旧不能忘却过去那个年代,那是上海话光彩夺目的舞台。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
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
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
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城市的高度,他越变越快
有人出去、有人回来
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
上海让我越看越爱
好日子,好时代
我在上海,上海话也在!
早上的贴已经被删了
我这篇也不知道能活多久
无所谓
哪怕一分钟,一秒钟
我要为上海发声,用上海话发声。
大噶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