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说简单点,这个世上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做到“知行合一”,包括王阳明本人在内,因为它是指——
只有经过切身实证的“道理”,才是智慧,否则就只是“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
举例而言,
许多人都“认为”读书好,但是他们很少读书,而事实上,这就与“认为读书不好”没有区别。
因为他们只是听到周围的环境不断强调“读书好”,却没有对此进行身体力行的实践。
可是,谁没有“一时冲动买的书放在床头,翻了几页就不翻”的情况?我当然也一样。
人啊,时时都在变化,也许今天一时冲动觉得物有所值,明天可能就觉得悔不当初。
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会动很多念头,会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它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不能被践行。
脱离妄想后的“知行合一”,全然做到“一念至诚,活在当下”,这何其困难,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相比较于“知行合一”,我更喜欢王阳明的另外一个主张——
格物致知。
事实上,“知行合一”是全然践行“格物致知”后的结果。
“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所谓“良知”可以理解为“良心”,当然它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良心,而是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问心无愧”。
生而为人,就是“一日佛,一日魔”,能在人生大多数的时间中做到“知行合一”就已是圣贤,因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妄想”的产物,而摈弃妄想让“知行二分”就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完全的“知行合一”存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