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73课:古人称呼五味子时,用字很巧妙!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73课,讲“艸”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如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菀。这个字有三个读音。(1)中华书局版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音wǎn。给的解释是:“茈菀,出漢中房陵。”说了产地,但究竟是何物,似乎不清楚;《玉篇.艸部》中说“菀,紫菀,药名”;《神农本草经.中品》里又说:“紫菀,味苦,温,主咳逆上气”可见,茈菀指的是紫菀,也就是说,菀的本义是紫菀。紫菀,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根可以入药,根状茎斜升。茎直立,有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入药后功能主治为: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它的样子如图:
(紫菀)
在这个读音下,它还通“苑”字,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里说:“菀,假借为苑。”有两个意思,一个指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比如上林苑的苑,上林苑是古代园林建筑,是汉武帝刘彻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作用就是养禽兽植树木,所以叫“上林‘苑’”;另一个意思指汇集,博采。《文心雕龙.辨骚》里有“故才高者菀其泓裁,中巧者猎其艳辞。杨明照在《校注拾遗》里说:“菀,唐写本作苑……”注意,在这种场合下,它还读wǎn。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读作yù。读音出自《广韵》《集韵.迄韵》里有“菀,茂也”,也就是说,读这个音时,是指“茂盛的样子”。比如《诗经.小雅.小弁》里有“菀彼柳斯,鸣蜩嘒嘒”的句子。
(3)这个字的第三个读音读作yùn。读音出自《集韵》,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里说:“菀,假借为蕰”。《诗经.小雅.都人士》里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的句子,唐人陆德明释文时作“菀结”。也说是说,读这个音时通“蕰”,也就是“蕴”,指积聚的意思。
菀的小篆写法如图:
(菀的小篆写法)
2、莔。读作méng。《说文解字》给的注解是:“貝母也。”贝母是药草,现在也这样叫,百合科,多年生草本,鳞茎入药,因为形状而得名。《本草经集注》里说:“‘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能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它也有很多别名比如: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等等,花的样子如图:
(贝母花)
入药部分是它的地下鳞茎,样子很萌(记住样子很萌,就是它的读音),如图:
(贝母)
跟前面我们讲过的薏苡有点像,贝母是常用的止咳中药,但不可与乌头同用,中医“十八反”有明确注明。莔的小篆写法如图:
(莔的小篆写法)
3、<上艹下术>GBK字库无此字,有些电脑无法正常显示。读作zhú。《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山薊也”。《玉篇.艸部》里说“山蓟,与术同”。《山海经.中山经》里说“(泰室之山)有草焉,其状如<上艹下术>。”郭璞作注说:“<上艹下术>,似蓟也。”山蓟是《中华本草》收载草药白术的别称,指中药白术的根茎。一般认为“<上艹下术>”是术属植物的泛称,它的样子如图:
(山蓟)
山蓟是常用的中药,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食少少腹胀、大便溏薄等等。
<上艹下术>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艹下术>的小篆写法)
4、蓂。这个字有两个读音。(1)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为mì,其实这个读音仅指一种植物菥蓂,是一年生草本,无毛,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有棱。样子如图:
(菥蓂)
菥蓂很神奇,它的种子油可以制肥皂,也可以作润滑油,还可以吃。全草、嫩苗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全草可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种子可以利肝明目;嫩苗和中益气、利肝明目;嫩苗用水炸后,浸去酸辣味,加油盐调食还是不错的野菜。这个读音已不常用,仅在这个词里这样读。
(2)这个字的第二个读音是míng。这个读音倒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专用于“蓂荚”这个词,指的是古书中记载的一种瑞草,《田求子》里记有“尧为天子,蓂荚生于庭,为帝成曆(注意历史的歷和日历的曆并不是同一个繁体写法)”就是有一种草,尧当天子的时候,在庭中长了出来,专门为尧帝作日历。《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里写得更清楚,说“有草荚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一曰曆荚”。你看,多么神奇的植物啊,可以当日历用。月初长一个荚,然后每天长一个荚,到月半时长够十五个荚,然后再一个一个地落,到月底落完。碰到小月,则有一个荚枯焦不落。这种植物在唐诗里也有记载,比如刘长卿的《晦日陪辛大夫宴南亭》:“蓂草全无叶,梅花遍压枝。”为什么蓂草全无叶呢,因为是晦日;李益的《书院无历日以诗代书问路侍御六月大小》里有:“故人为柱史,为我数阶蓂。”我这里没有日历,你告诉我一下吧;宋代也有人用,比如秦观在他的《德清道中还寄子瞻》诗里说:“旅思摇风斾,归期数月蓂。”用的都是这个意思。这种神奇的草,没有科学考证到底是什么草,也没办法上图,只能存疑。蓂的小篆写法如图:
(蓂的小篆写法)
5、菋。读作wè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荎藸也”其实就是五味子,结合下一个字“荎”《说文》给的解释,这个字应当是专指五味子的果实。在55课讲“藸”字时已经介绍过,五味子是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的泛称,落叶木质藤本,叶互生,纸质或近膜质,卵形,花白或淡红色,成穗状聚合果,可以入药。《尔雅.释草》里说:“菋,荎藸。”郭璞作注说:“五味也,蔓生,子丛在茎头”。北宋邢昺作疏引用《唐本草》解释的更详细:“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也就是说,五味子的皮与肉又甜又酸,核中又辛又苦,而且又都有咸味,所以叫五味子。“五味子是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的上品中药,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号称“灵芝中的灵芝”)合用可以治疗失眠。五味子又分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样子有差别,价值也不一样,一般北五味子价值较高。五味子的样子如图:
(五味子)
古人造字,把味道很全的五味子用“艹头加味”这个字表示,真是准确而生动,它可就是一种味道很全的东西吗。菋的小篆写法如图:
(菋的小篆写法)
6、荎。读作ch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荎藸艸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专门强调了这一句话,是四字句,而不是“荎藸,艸也”这样断句的(可惜很多注本还是分开断句了),意思很明确,指的就是“荎藸艸”,而不是“荎藸”。五味子用菋表示,碰到它的全株,古人就用荎来表示,也就是说,荎是表示的五味子整株,而不仅指果实,如图:
(五味子)
简言之:菋指五味子果实,荎指五味子这种植物。
另外,荎还指另一种植物,就是刺榆,上一课即72课讲“芪”字时已讲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多说。荎的小篆写法如图:
(荎的小篆写法)
汉字当然也是严谨的系统,很多汉字意思相近或相同,但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别,学习这些细微的差别,恰恰也是学习汉字有趣的地方之一。前面55课讲到藸,曾说它就是五味子,但也有人认为许慎把它单列在前面,很可能指的是另一种艸,只是无法考证罢了,我们暂时做五味子解释并不是否认许慎的原文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