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世界上最「酷」的女孩,终于知道该怎么活
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不知不觉间,我们都沉溺于社交网络。
刷微信、刷快手、刷抖音,
成为了隔绝于真实世界的低头族。
父母喊我们吃饭,好几声之后,我们才会扔下手机,走向饭桌。
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成为了我们青春的一部分。
有一个词语,叫媒介依赖论
一种新的媒介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后,人与媒介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质,但相互依赖中较强的一方是媒介,它们主要从传播内容方面控制着人们,人们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们还没有失望,他们的依赖性就越强烈。
派爷觉得,我们这一代,多多少少都有这种症状。
那些我们视作平常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危害呢?
有人据此,拍成了一部电影——
《八年级》(2018)
《八年级》的出品方是现在的好莱坞新贵,独立制片公司A24。
2014推出的小成本《机械姬》,击败了大热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拿下第88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大奖。
2016年推出的《月光男孩》,击败了《爱乐之城》,一举拿下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去年,A24出品的《伯德小姐》,获得第9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5项提名。
每一次,都以黑马的姿态占尽风头。
今天新推出的《八年级》在圣丹斯电影节亮相。
外媒口碑,炸裂。
烂番茄,新鲜度98%,Imdb亮分8.1分。
连一向苛刻的metacritic也给出了90分的高评价。
《八年级》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评价?
因为它够新。
先来看看导演。
博·伯翰,90年生人,玩过音乐,做过单口喜剧,大受欢迎。
他以“上帝”的身份弹琴哼唱,语言浅白直接,但传达的都是普世价值。
有些恶,人类不去触碰,不该因为宗教的束缚,而是出于道德的自觉。
以嬉闹的姿态,做新奇的反思和真诚的表达。
这份新、这份反思精神被沿用到了电影《八年级》里。
博·约翰透过大众传媒赢得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
在这种时候,他自己来了一场反思。
有没有人,即便对着新鲜的媒介,却得不到认可,只能顾影自怜?
《八年级》的主人公凯拉就是。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凯拉化了淡妆。
朝着手机屏幕做着“做你自己”的主题演讲。
在每一次啰嗦之后,都要来一个标志性的告别动作。
她故作镇定,尽量保证语句流畅、保持自信。
紧接着,一个全景镜头。
一个渺小的、脆弱的姑娘,原形毕露。
她将视频上传到YouTube,刷着微弱的存在感。
不过,她演讲中的言辞,看似自信、有趣、
每一句,都是掩饰。
在网络上,她是个娇美的公举。
在生活里,她就是一个大学加粗的“尴尬”。
凯拉上八年级(对应我国的初三),即将要步入高中生活。
学校颁发“班级之最”奖,有最健壮、最话唠、眼睛最好看,等等。
而凯拉获得的是,最文静。
最文静,说白了,就是“最不受人待见”。
别人去领奖,她打招呼,别人当她是空气。
参加乐队演奏,她站在最不起的角落里,负责的乐器是大钹。
一声声砸下去,她神情尴尬而落寞。
这声音,好像只有她自己才能注意到。
于是,她沉溺在社交网络里。
下面这个场景很有深意。
凯拉在网络上与人“交际”,她的神思在是虚拟世界里。
镜头一转,我们发现,她完全忽略了现实,忽略了关心着她的父亲。
也就是,媒介真实吞噬了生活真实。
她在生活里很孤独,于是就恐惧生活。
凯拉与别人的对话,总是“破碎”的。
父亲劝她多接触真实的世界,多接触真实的人。
诡异的是,在她的眼里,真实的人,像…动物。
真实世界倒像个险境。
凯拉惊恐万分地,拖着略显臃肿的身体,佝偻着背。
褪去了网上的自命不凡,褪去了虚拟的华彩。
再一次地,她被人忽视。
来到真实世界里,泄露了凯拉青春里最真实的脆弱。
俗话说,少女情怀总是诗。
凯拉有恋慕的男孩,艾登,学校里眼睛最好看的男生。
在她眼里,艾登一出场就自带慢镜和BGM。
凯拉一遇见艾登,魂儿就丢了。
紧张到只会重复对方说的话。
尴尬的是,当凯拉颤抖着跟艾登说隐秘的爱时。
对方冷冷地回了一句。
凯拉只能回到网络,用假装潇洒找回自信。
凯拉不会注意到,一直有个男孩围绕在她身边。
他只会用笨拙而尴尬的方式接近她,就像她接近艾登。
这个男孩觉得凯拉是世界上最酷的女孩。
凯拉不会注意到,自己的父亲,一直小心翼翼地扶助她自信和成长起来。
让我们重新回到之前的一个场景。
击打着大钹的凯拉,卑微、尴尬、无地自容。
而她不知道,她握住的这个乐器,这些让她误以为很讨厌的声音。
实实在在陪伴着她、塑造着她。
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事物,往往是我们视而不见的。
就像他忽视的父亲和那个男孩。
影片结尾,凯拉再次对着电脑屏幕,又开始了一番演讲。
不过,这一次,她的神情、她的姿态都自然很多。
因为,她终于接受了生活给予的养分。
如果你也是一个内向的人,
如果你也是一个低头族,
如果你也认为网络上的世界更加亲近,更加真切。
不防抬起头,看看生活中是否有被我们落下的人或者感情。
他们是在怎样努力地小心翼翼地爱着我们,滋养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