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古玉鉴定,要粗重见细(一)
商晚期 公元前1600-1046
龙冠凤纹玉饰
长11.35公分,宽5公分,厚0.3公分
钩喙卷尾,头上以一夔龙为冠饰,全器雕工细致、神采飞动。
战国 公元前475-221
玉螭纹觿
长6.7公分,宽6.0公分,厚0.6公分
「螭」是龙的一种,几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红,是传世器特有的「盘红」色泽,刻做成转首侧身形态,头与躯体的衔接方式与本院藏的龙、凤玉觿同,乃是战国时代玉匠处理此类动物玉雕的一惯作法。
西汉 公元前206-公元8
玉高足杯
高12.3公分,口径4.7公分
这件美丽秀雅的玉杯,是以莹润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体略呈细长的圆锥体,有高足与单柄。自口缘至高足上,以五条横饰带围绕器表,饰带中浅浮雕各式云纹、四瓣叶纹。口缘处、柄之外侧、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触铜锈而沁成蓝绿色。其中以口缘处的沁色较为偏蓝,这或是因所接触的铜器,是用蓝铜矿中提炼出铜来铸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气」,更相信物质会产生感应作用。汉代的贵族特别重视玉制的容器,他们希望玉的精气能渗入所盛装的水或酒中,令饮者能成仙得道。﹝史记‧汉武帝本纪﹞记载,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时,汉武帝曾以铜盘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调和玉屑服食。近年来,曾于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铜盘玉杯,应即是﹝史记﹞所记载,夜间承接露水之物。若与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宫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个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单柄,这种单柄也常见于汉代的玉卮之上。
汉 公元前260-公元220
玉角形杯
高18.3公分,宽10.1公分
青白玉质,全器作角杯形,器表浮雕一龙蟠绕,龙体矫健有力地凸显汉代工艺品特有的雄浑气势。此型角杯作为饮器,来自中亚,是汉代与中亚文化交流下的产物。
东汉 公元前25-公元220
玉辟邪
高9.3公分,长13.6公分
辟邪,是想象中的神话动物,顾名思义,是人们希望藉助它的法力,来避除邪恶。流行于汉代的辟邪,多为带翼的四足兽,其造形可能传自西亚。常以巨石雕刻,立于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为极高贵的陈设器。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张口,似在低吼。跨步游走,双翼虽贴于身侧,却做蓄势待发状。颔下长须垂胸,长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经深沁熟盘,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浅褐斑。这是目前所知的汉代玉辟邪中,体积较大的一件。
它的口吻较长,有似马脸,与常见的短口吻似虎脸的辟邪不相类似。却与近年在内蒙古出土的西汉中、晚期铜灶上所加饰的动物头像,颇为神似。学者多称铜灶上的动物为「龙头」。故宫的这件玉辟邪,曾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御制诗。宫中还配有双层紫檀木座,上层刻有「乾隆御玩」,下层刻有与辟邪胸前相同的御制词,刻字的部分还嵌有银丝。
南宋至元 公元1127-1368
玉荷叶洗
通高9.5公分,纵长15.2公分,横长6.0公分,重225.0公克
玉质除底部微微露出原本的黄绿色外,通体褐黄,部份显现灰白斑,偶见褐红的色素掺杂于阴刻线中,所以推测此玉杯可能经过染色。状如枯槁而包阖起的荷叶,呈上宽下敛的三角形,叶缘弯曲起皱。外壁以双阴线刻划出叶脉。叶梗从底部中心开始弯绕,后顺势上扬至杯侧,此安排除了增添造形的变化外,还具有足与把的实际功能,而此设计手法与浙江衢州南宋史绳祖墓出土的一只白玉荷叶杯相似,只是本器更见成熟细腻。本器的附件紫檀木座,以多层次镂雕作一把莲状,花叶秀美清雅,益添玉杯之风采。文豪苏东坡曾谓晨饮为「浇书」,婉转而幽默的表达出知识分子不得志时,愁怅但又不放弃理想、希望的心态。或许是心有戚戚,明陈洪绶遂在其〈画隐居十六观册〉(现藏本院)中安排了「晨饮」的主题。图中东坡先生坐在木根椅中,手持的正是一只与此件展品相似的荷叶杯。在此,荷叶杯具有文人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