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赏析(全文)
【关键词】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86―01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时年55岁)旅居夔州之作, 这组诗不仅内容丰富,且感情深沉。读来令人一唱三叹。陈眉公说:“云霞满空,回翔万状,天风吹海,怒涛飞涌,可喻老杜秋兴诸篇(《杜诗镜铨》引)”。这话是对《秋兴八首》的全面评价。
第一首诗是全组诗的序曲。此首为杜甫在白帝城外舟居而作。作者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一个兼天波涌、接地风急、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氛围。使人感到夔府峡山、秋景萧条、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和孤独抑郁的感情。抒情写景,风云激荡,晦暗萧森,不仅仅是写巫山峡江秋景,而且影射了唐王朝政局残破,人民颠沛流离。丛菊孤舟、目见其状;刀尺暮砧,耳闻其声;故园之思,一心常系。第二首,写诗人身处夔州孤城,从落日坐到深宵,翘首北望,京华不可见,徒听猿声而怅随虚槎长夜难寐,伏枕闻笳,起视夜色于州前。 “每依北斗望京华”一句,是八首中之精髓,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强烈的思念。第三首诗写朝晖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曰登江楼之上,坐望群山翠微,江色宁静,信宿渔者,还泛舟于江中;清秋燕雀,故意翱翔于水上,令旅人徒添烦恼。忆及汉之匡衡,刘向经历,对比个人从政生涯,却是屡遭贬斥,壮志难酬。而旧时同学诸生,俱已富贵,轻裘肥马游于五陵之上。
第四首是这组诗中的过渡,前三首抑郁不安的心情,步步紧逼,此时,望京华,念长安;长安政局像“弈棋”一样,你争我夺,历经战火频烧。王侯宅第易主,文武衣冠易服,朝局之变幻,边境之侵逼;身居故国,退而思之,深感国运远非昔日。平居有所思;又引领下面四首。第五首写唐王朝强盛时,筑蓬莱宫于终南山北,置承露盘于霄汉之间;宫殿的巍峨瑰丽,早朝场面的壮丽肃穆;天子驾临,西望瑶池,疑王母之欲降;东瞻函谷,迓紫气之方盛。宫扇开乎雉尾,月色印于龙鳞。杜时为小吏,曾于早朝得识圣天子之容颜,不胜欣慰;晚年卧病沧江,曾几次梦回于青琐宫门,晨点朝班之上,空怀故国之思。第六首遥念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由于人主沉湎于游乐引来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百年“帝王州”。瞿峡曲江,地隔万里,风烟遥接,同感萧森。曲江歌舞场,回首已逝去。第七首忆及昆明池,展示唐王朝昔日国力昌盛,景物绮丽,物产富饶。昆明池本汉时所开,汉武帝演练水师之处。后遭遇“安史之乱”,宫阙残破零乱,菰米莲房,皆漂坠于波中,无人收拾。关塞阻隔,明皇避乱奔蜀,诗人漂泊无依,如渔翁泛舟于江中。第八首再现了诗人当年在长安昆吾、御宿,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昔时何其壮,如今何其疲惫,诗人此时已声泪俱尽,“头垂扶不起,老眼泪难干”。
这八首诗一气贯注,内容毗连,谨有次第,但又互为始终,彼此联络,首尾照应,构成了一个可分可合,开放的环状结构。于此,前人有所论述,略引征如下:
王嗣]《杜月意》卷八;《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启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单选一首不得。
王夫之《船山遗书・唐诗评选》卷四: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这八首诗循环往返,一唱三叹。从夔州到长安,又从京华到巫山,抚今思昔,孤凄冷峻,盛世奢靡,反复映衬,喜中含悲,泪中含情。《秋兴八首》中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组诗中纲是“每依北斗望京华”;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国忧民,种种复杂情感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如第一首从眼前丛菊开放,追忆“故园”,沉思被白帝城黄昏几处砧声打断,这是从夔州到故园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州的一次反复;第二首由夔州孤城按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二次往复;联翩的回想,又被山城的悲茄唤醒,这是第三次往返;第三首从在山城坐看到遥想,主要抒发抑郁不平之气,最后“五陵衣马”,又是一次从夔州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多年来的动乱,一写昔日京城宫阙之盛况,都是从长安的追忆开始,最后两句回到夔州(“秋江冷”、“沧江惊”);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眼前的万里风烟到过去的歌舞升平,又是一次反复;第七首从回想盛唐时武功,回到眼前“关山极天惟鸟道”的冷落,仍是一往复;第八首从昆吾、御宿、陂,最后归结到“白头今望”的现实,都是往复。由此可见,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表达感情的基本手法和艺术特色。诗人感慨国家残破、黎民涂炭的忧思,并非他一时一地的偶发,而是自历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丧世感情的集中体现。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