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李光坡代兄撰春联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学名臣。
有一年临近春节,康熙突发奇想,要他写一百对春联,用来张贴在皇宫各处,并且这一百对春联的寓意还不能相同。李光地感到很难做到,有些发愁。
这时,正好李光地的弟弟李光坡进京探望他,见兄长愁眉不展,便问遇到什么难事了。李光地说明来由,最后加上一句:“你帮我做几对吧。”李光坡想了一想,轻松地笑着说:“全包给我好了。”李光地听了,不以为然地说:“你虽然才思敏捷,可作出一百对也很难啊。”“请大哥放心。”李光坡蛮不在乎地回答道。
李光地身为宰相,国事繁忙,既然弟弟乐意全部代劳,何乐不为。况且这弟弟是个学富五车的名士,更是信赖得过,便当真把做春联的任务交给他,自己再不去费精神了。
可是,李光坡却天天出去游览,做春联的事,彷彿完全忘记了一般。时间渐渐迫近腊尾,李光地有些着急,便催他快做,但光坡不是说“不必急”,便是回答:“来得及。”瞧他那悠闲不迫、从容自在的神态,李光地便也不再多说。
后来,交卷的时间快到了,李光地便向四弟李光坡索取春联。哥哥心里估量:“他谅必暗地里已经做成了?”但弟弟却说他半对也没有做,现在既然迫在眉睫,便动笔好了。李光地担心地
问道:“你一时怎能写出一百对春联来呢?”光坡不言声,只提笔写了
对,就说他已经做成了。
李光地不解其意,上前一看,只见那对联的联文是这样写的:
地上七十二贤人贤贤易色天上二十八星宿宿宿皆春。
李光地立刻悟出这妙文的深意,心里大喜,光坡略一凝思,又写出一对向皇帝祝贺新春的联
来:
祝天子万年,贺春王正月。
李光地见了,又是赞赏一番。他把这两对春联拿去呈献给康熙,康熙一看,第一对联的七十二加上二十八正是一百,贤贤易色、宿宿皆春,便也是一百个“春”。以一当百,而且对得如此工巧,非奇才不能做出。他笑向李光地道:“此联恐怕不是贤卿之笔吧?”李光地连忙回答:“臣不敢欺君,这是四舍弟光坡代笔之作。”康熙以前已对李光坡有“天下最善读书”的印象,此刻听说这联是他所撰,便不住点头称赞。接着又看到那对向他祝贺的春联,更加高兴起来,立即问道:“他现在在京吗?”李光地又答:“在臣家中,尚未回里。”
于是康熙就命李光地引光坡朝见。他正在精硏理学,便询问一些理学的奥义,李光坡对答如流,康熙大加赞赏,不禁脱口而出:“此人真堪状元才!”李光地听了,恐光坡跪下谢恩,急以脚尖触触光坡的脚。光坡领会其意,就没有跪下谢恩,把个钦赐的状元之号放弃了。为什么放弃呢?据说李光地不让光坡谢恩,是因为他做了宰相,政敌甚多,在他死后,必须有后贤继起,宗族才不会受人诬陷抑压,因此,要光坡在家教育子弟,造就人材。至于李光坡本人在那一刻,也有一种高超的见解,认定以他的才学,取状元如探囊取物,但状元必须金殿夺魁得来,才算荣耀,要是御口所赐,便不光彩,为天下读书人耻笑。而他本人又是只想隐居潜心著述,无意在朝做官的,所以也就放弃这个“状元”了。康熙明白李光坡不做官,心爱其才,为了褒扬他的志节,就亲笔撰写了一副对联赐给他。对联后来刻在湖头清溪宫大路中一个石碑坊上头,联文是:
道通月窟天根里;
人在洁泉白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