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事”也是一种传染病? | 带你解读破窗效应
如果在大楼上有扇窗户破了,却一直无人修理更换,久而久之,其他窗户也会跟着被打破,变成一栋满是破窗的建筑,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指的是假如轻微的失序未尽快予以修正,人们将会逐渐钝化,认为不守规矩是可被接受的,进而演变为更严重的混乱。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那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有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很多不良现象都是能传染的。如果我们对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不闻不问、熟视无睹,时间一久,就会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破窗效应事实上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一个烟头没有及时清理,用不了多久烟头就会遍布周围;有人在街头吐痰,就有人在路边小便;有人上班迟到,就会有人便提前早退;一个人不按顺序抢上公交车,大家便会一哄而上;一个人闯红灯,后面便跟上一大片……
因此破窗效应提示出的是一个社会规律:即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形成风气后,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就可能造成整个堤坝的崩溃。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事实上都传递出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内陆拼命引进电视机、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生产线一样,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引入高潮”。
拉动消费,归根结底还是在制度,而万万不能将宝押在“窗子”被打破这种预期行为上。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总是在现有制度和制度预期下的理性选择。
要拉动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除了政府需要出台一般性鼓励消费政策外,最终还是要改变制度和老百姓的制度预期。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百姓的储蓄率就低;东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老百姓的储蓄率就高,拿到钱后往往是死死攒着也不敢花,要为生老病死作好一切打算,就是很好的例证。
写在最后:
其实,常识比什么深奥的理论都实在,也更容易让人做出正确判断。俗话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经济学家们,请收起你的“破窗理论”。打开窗户,呼吸和窗外的平民百姓同样的空气吧,跟他们聊聊家常,学会用接地气的语言和他们说说你的观点吧!否则别怪他们要打破你的窗子了!
参考资料:
1. 从伍兹绯闻到“破窗理论”.新浪
2. 破窗效应-MBA智库百科.MBA智库百科
3. “破窗理论”的三处谬误.凤凰网.2008-05-21
4. 破窗理论-炒外汇入门必读.环球金汇网[引用日期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