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廉颇败得很惨,为什么人们都指责赵括呢!

战国时期出现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这一段大分裂时期,导致了人口的减少,各个诸侯国不能够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以及很多名留青史的人物。比如说人们熟悉的商鞅,其次就是吕不韦,还有战国四大名将等等。
这些人都是为各自的诸侯国建功立业,同时也是有功绩在身的。众所周知的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走向了强大。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国力是比较弱的,根本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只不过经过了发展之后,才有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战役,这些战役可以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很多,比如说长平之战、河西之战、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等,在这些战役中,人们对长平之战肯定是不陌生的。这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战略决战,也正是此战的出现,让秦国消灭了赵国。当时的赵国主将是廉颇,在战国时期,廉颇可是四大名将之一。因此廉颇的能力毋庸置疑,可是秦国使用了离间计,这就让赵王开始怀疑廉颇,于是廉颇被换下来了。
取而代之的是赵括,也就是成语纸上谈兵的主角。公元前262年廉颇奉赵孝成王之命,率领25万赵国士兵,还有20万难民组成的士兵,开始与秦国对战。就是说赵国实际的兵力也就是25万左右,其余的都是乌合之众,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
秦国起初使用而是王龁作为统帅,公元前260年,王龁作为统帅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于是上党的百姓逃到了赵国,由此赵国的难民是越来越多,就有了之后廉颇率领20万难民征战的事情。后来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于是廉颇与赵孝成王的矛盾出现了。廉颇认为不应出战。
可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根本不懂得兵法,于是对廉颇进行了“瞎”指挥。廉颇率领45万大军坚壁清野,始终围绕长平坚守不出,面对这样的策略,王龁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是等待机会。由于秦国的粮草紧张,王龁坚守了两年之后,秦国派出了白起。
作为赵国的主将,廉颇的意图很明确,秦国是进攻的诸侯国,想要完全进攻赵国,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于是廉颇坚守不出,这样一来秦国没有了粮草,就可以让秦国主动退兵。秦昭襄王是希望快刀斩乱麻,不想与赵国展开持久战。
秦国眼看战争持续的时间太长,于是在范雎的建议之下,使用了反间计。于是赵孝成王将廉颇换下,派赵括上场,于是白起看到了机会。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通过这样的计谋对赵军予以歼灭。
赵括能够将廉颇换下,是因为赵孝成王看中了他的想法。赵括将手中残余士兵聚集在一起,起初从长北打开缺口冲击秦朝的战阵,结果导致了秦国投入更多的士兵,这样的情况下直接导致了赵国孤立无援,赵括身陷囹圄惨死,白起随后坑杀20万降军。
那么赵孝成王坚持用廉颇会是怎样的结局呢?恐怕不太现实,赵孝成王本性多疑,秦国又有范雎这样顶尖的谋士,其次秦国名将王翦将赵国名将李牧用反间计给除掉了,结果导致了赵国没有实力与之作战。即使是廉颇作为主将,赵国胜利的可能性也太低,原因就是赵孝成王在很大程度上不信任自己的武将。
之所以赵括受到了后人的诟病,原因就是赵括主动出击破坏了战场的格局,廉颇虽然也取得不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但是他并没有丢失阵地。这就是廉颇与赵括的差别所在。无论怎么看,秦赵两国的实力都是非常大的,当时秦国开通了漕运,能够将人马物资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前线,可是赵国就大不相同了,其余的诸侯国对赵国根本没有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