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宣城情结

  韩愈的宣城情结 

毕宝魁

内容提要:韩愈在宣城生活四年左右时间,是他真正学业的开始。他在这里跟从窦牟学习经典和创作诗文,确立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对其人生轨迹有重要影响。而窦氏家族终生都在关心韩愈并给予他具体的提示和指导。

中心词:韩愈;宣城;窦牟;人生道路

韩愈一生,起伏跌宕,经受诸多坎坷,尤其是青少年时代,简直是一步一个坎,两步一跟头,能够磕磕绊绊地活下来,就很不容易。最后成长为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有巨大影响的伟大人物,也是生命的一个奇迹。因为今年要在宣城召开韩愈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是我便想考察一下宣城对于韩愈人生的意义。

一、韩愈的学业和人生方向是在宣城完成和确定的

人的一生往往有几个最关键的时间段和最关键的地点及人物对其产生影响,这些都是随机而来的。人在成年之前,其生命轨迹主要由家长决定,这一点几乎没有例外。韩愈三岁丧父,长兄韩会和长嫂郑氏便承担起养育他的责任。韩愈在生活方面主要由乳母李正真负责,而在生活供养和教育方面则主要由兄嫂负责。长兄韩会颇有文采,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结交的朋友多是文人佳士,故韩愈成长的文化环境还是不错的。他七岁前在河阳(今河南孟州市)老家居住,开始读书。老师当就是兄嫂。七岁时,韩会出任起居舍人到京师供职,韩愈跟随兄嫂进京。十岁时,韩会受元载案牵连被贬韶州(今广东韶关),韩愈随行。十三岁时,韩会病死在贬所,韩愈跟随嫂子郑氏护送其灵柩回到河阳故乡守丧。十五岁春天,因河阳处在战火的核心地带,于是嫂子郑氏带领韩愈以及家族一百多人,到江南宣城的韩氏家园居住。自从十五岁到达宣城后,一直到十九岁韩愈独自进长安谋求科举以及出仕,在宣城的时间大约是四年多。这四年多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段,韩愈的学问也是在这一时段产生飞跃的。故这时期他的人生轨迹尤其是学习情况便是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最早接触也比较熟悉的韩愈作品是《答李翊书》,因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全国统考本《大学语文》中收了这篇文章,故非常熟悉。其中说:“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这篇文章写于韩愈三十五岁时,便可以说明他把自己学习写文章的年龄确定在十五岁前后。于是我便留意他十五岁时在何处,跟何人学习经术和诗文。十五岁到宣城很容易查到,但跟谁学习则不太好查找,因为许多年谱和传记都没有记载。由于注意这一问题,于是在阅读韩愈全集的时候,就有了下面的发现。《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余少公十九岁,以童子得见。于今四十年。始以师视公,而终以兄事焉。公待我一以朋友,不以幼壮先后致异。公可谓笃行君子矣!”  此文写作于长庆二年(822),韩愈五十五岁,倒推四十年,正是韩愈十五岁的时候。可以确定韩愈是在十五岁到宣城不久便跟随窦牟学习的。

建中三年(782)韩愈十五岁,随嫂嫂郑氏携全家躲避战乱离开河阳到江南宣城。这在以后的诗文中多次提到过,可见这几年生活经历在韩愈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祭郑夫人文》:“既克返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 《祭十二郎文》:“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都是记载这段人生经历的文字。

韩愈在十五岁时到达宣城地界生活,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是怎么认识窦牟家族并向其求学的,则没有具体记载。而窦氏家族居住在什么地方也不清楚。这些只能依靠推测。我仔细查阅唐代地图,窦叔向曾官溧水令,在那里占籍的可能性大。而且以溧水令的官职到宣城近郊谋取一块地方也不是没有可能。简言之,窦氏家族居住地的具体遗址不清楚,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一个难题。韩氏家族的田园具体在哪里也不清楚,是我们研究的又一个难题。但溧水在宣城之北,如果窦氏家族居住在溧水南部,而韩愈家族居住在宣城的北部,两家距离也不太远,至于韩愈是怎么到窦牟家求学并被接纳的,具体情由不可知。当是窦氏在当地名声很大,韩愈当是闻名而前去的。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中说:“尚书于大历初名能为诗文。及公为文,亦最长于诗。……初,公善事继母,家居未出。学问于江东,尚幼也,名声词章行于京师,人迟其至。……公始佐崔大夫纵,后佐留守司徒余庆,历六府五公,文武细粗不同,自始及终,于公无所悔望有彼此言者,六府从事几且百人,有愿奸易险贤不肖不同,公有接以和与信,卒莫与公有怨嫌者。其为郎官令守,慎法宽惠不刻,教诲于国学也,严以有礼,扶善遏过,益明上下之分。以躬先之,恂恂凯悌,得师之道。” 可知窦牟出名比较早,其“尚幼也,名声词章行于京师”,在当地便一定非常有名。故韩愈当是闻名而前去拜访并拜师的。

二、对《复志赋》中几句话的解读

《复志赋》中的一段文字更值得我们注意。“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这几句话记录了韩愈从出生一直到宣城学习生活的过程。尤其是后六句所写,正是宣城学习的内容和感受。我们把这几句话简单解释一下,而侧重分析最后几句。

“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两句说自己刚刚记事便遭遇坎坷,写父亲去世。“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两句说刚刚十岁便随从大哥而迁徙到南方去。“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四句说一路上沿大江行走而经过洞庭湖,一直到曲江即韶州才停下,越过了南面的连山。“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两句说不久大哥死在韶州而大嫂领着我们这些幼小的少年又回归北方。“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南。”两句则说由于中原战乱而来到江南,实际就是到了宣城。

“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这六句紧承前面而来,是写在宣城学习时的情形。前两句说:从这时候才开始专心致志进行讲述和学习,不是古代的思想和解释则不用心思考。开始窥探到古代圣贤的心灵和伟大的业绩,超越时代有自己的志向而寻求深奥隐秘的真理。已经认识了正确的道路而开始迅速前行,谁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胜任。这几句话说自己在宣城这几年在学业上是飞速发展的时期,开始专心致志,开始窥探古代圣贤的心灵轨迹,认清了前行的道路而开始发奋拼命前行。这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后来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这种人生方向的确定和知趣的形成,便是在宣城这一时期,而其师友便是窦氏兄弟。

三、窦牟及窦氏家族对韩愈终生有影响

在山清水秀的江南,韩愈有幸遇到窦氏家族,在学习诗文的同时又与窦氏兄弟结下终身友谊,对于他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窦牟在贞元元年进京参加科举,一举中第,这绝不是简单的事。说明窦牟的学问和知识水准是符合当时科举要求的。这样,他教诲和培养的韩愈也就可以符合当时科举考试的要求,加之韩愈极其刻苦用功,其知识水准和诗文水平都很高。窦牟中第后,留在京师开始进入仕途,实际结束了和韩愈的师生关系。但窦牟一举中第对于韩愈也是很大的鞭策。于是第二年,即贞元二年,韩愈也离开宣城来到长安,开始他闯荡天下的生活。

韩愈经历许多挫折而一路走下来。在贞元十九年时,他出任监察御史,也正是朝廷内部斗争极其复杂,德宗年迈糊涂又刚愎自用,太子李诵贤明,器重书待诏王伾和棋待诏王叔文。王叔文有政治抱负且多智谋。韩愈好友刘禹锡和柳宗元皆被王叔文所重视,后来所谓的“二王刘柳”集团已经形成。刘禹锡和柳宗元当时都在监察御史任上,三人是好朋友。但当刘禹锡和柳宗元建议他也积极投身到太子党周围即参加王叔文集团时,韩愈则表示了自己对于王叔文的看法,并明确提示刘柳二位朋友也要注意保持一定距离。而韩愈的这种立场和见识,便应该来自窦氏家族对他的政治关怀。《旧唐书》卷一五九中《窦群传》记载:

窦群,字丹列,扶风平陵人。祖亶,同昌郡司马。父叔向,以工诗称,代宗朝,官至左拾遗。群兄常、牟,弟巩,皆登进士第,唯群独为处士,隐居毗陵,以节操闻。……王叔文之党柳宗元、刘禹锡皆慢群,群不附之。其党议欲贬群官,韦执谊止之。群尝谒王叔文,叔文命撤榻而进。群揖之曰:“夫事有不可知者。”叔文曰:“如何?”群曰:“去年李实伐恩恃贵,倾动一时,此时公逡巡路旁,乃江南一吏耳。今公已处实形势,又安得不虑路旁有公者乎?”叔文虽异其言,竟不之用。

窦群主动去见王叔文,王叔文以礼相待,他却警告王叔文不要蹈刚刚被贬之李实的覆辙,太直白尖锐。后来又公开上奏章弹劾刘禹锡而被罢官。窦群和王叔文以及刘柳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窦群是窦牟的弟弟,兄弟五人中只有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其他都是进士出身。但只有他在正史中有传,哥哥和弟弟都附在他的后面,也是奇人。窦牟是位谦谦君子,而窦群则是特有表现欲的人物,性格很张扬,敢说敢干。从他和王叔文集团以及和刘柳的关系看,是非常对立的。那么他可能是看到了王叔文集团的软肋和政治短板,故敢于和王叔文公开叫板。他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窦氏兄弟的态度,这种政治立场在当时是很危险的,其他窦氏兄弟一定会把这种立场告诉韩愈,甚至会提醒告诫他注意。应该说,韩愈在当时对于朝廷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可能清楚,而窦群在德宗身边,窦群和窦牟兄弟对于韩愈的这种政治关怀是很重要的。其实人生有的时候很需要这种帮助,尤其是年轻时候,这种政治方面的提醒和告诫是很重要的。柳宗元和刘禹锡就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而终生仕途困顿偃蹇,柳宗元还死在了贬所。而韩愈却没有受到这种牵连,是很幸运的。

韩愈在十五岁到十九岁之间生活在宣城,这段人生经历对于他的成长和终生仕途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四年间韩愈的学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开始树立人生目标和确定前进方向,和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人生感悟有一致性。宣城是韩愈的福地,窦氏兄弟是韩愈的贵人。他具体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一定是非常丰富多彩而充满情味的,可惜我们无法具体领受,这倒是我们在今后研究工作中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作者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ID:xclswh999

制作:童达清

(0)

相关推荐

  •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三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阅读本集前,可能有必要复习前面的剧情(点击下列链接前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一集)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诗豪刘禹锡(第二集) 三 在畿县工作一年后的第二年, ...

  • 《刘禹锡传》第三章 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

    33岁的刘禹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被王叔文重用,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成为被新皇"铲除"的对象,他们的变革 ...

  • 柳宗元:这个冬天,很冷。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黛珂,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逆境人生,一种是如东坡那样超然物外,一种便如柳宗元这般抑郁苦寒了. 世上只有一个东坡,多的是千千万万的 ...

  • 柳宗元、韩愈、刘禹锡:朋友圈里,谁是可以托孤之人?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朋友.有患难之交,也有市道之交,有同窗之交,也有酒肉之交,有八拜之交,也有点赞之交--但不知你的朋友圈里,有没有那种可以让你卸下所有面具和 ...

  • 韩愈与宣城小考

    韩 愈 与 宣 城 小 考      张清华   01 韩愈与窦牟兄弟交友的时间 <祭窦司业文>因是祭亦师亦友(称二兄)的长者窦牟,故用四字一韵正格."惟君文行夙成,有声江东,魁 ...

  • 探究韩愈在宣城的生活和对宣城韩愈文化研究开发的建议(下)

    探究韩愈在宣城的生活 和对宣城韩愈文化研究开发的建议 苏金涌 04 韩愈之古文源于宣城 "一言而为天下法".自明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出,"八大家" ...

  • 过而不化:韩愈在宣城的文化遭遇(下)

    过而不化 韩愈在宣城的文化遭遇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菁 摘要: 韩愈求仕前曾在宣城寓居数载,但据方志所见,他对宣城历史文化的影响并不大.北宋梅尧臣尊韩师韩,但其<宛陵先生集>对韩愈曾在他的 ...

  • 过而不化:韩愈在宣城的文化遭遇(上)

    过而不化 韩愈在宣城的文化遭遇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菁 摘要: 韩愈求仕前曾在宣城寓居数载,但据方志所见,他对宣城历史文化的影响并不大.北宋梅尧臣尊韩师韩,但其<宛陵先生集>对韩愈曾在他的 ...

  • 在孟州,看韩愈,想宣城

    在孟州,看韩愈,想宣城 黄志超 微信版第1003期 四月孟州,牡丹怒放.孟州,韩愈故里.在韩愈诞辰1251周年之际,应河南孟州市韩愈文化研究会的邀请,我们来到孟州学习韩愈文化.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 ...

  • 韩愈及其家族与宣城之关系略考(下)

    5 3 4 期 韩愈及其家族与宣城之关系略考 陆再奇 03 韩愈母亲与宣城 (一)韩愈生母,遍查史料及韩愈诗文均无记载.韩愈讳言其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清代宁国县训导沈钦韩曾说:"案祭文(& ...

  • 韩愈及其家族与宣城之关系略考(上)

    5 3 3 期 韩愈及其家族与宣城之关系略考 陆再奇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位集文学.哲学.史学.教育于一身,且都取得了划时代成就的人,但是生前成名较晚.宋代起,其文章始受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 ...

  • 生存压力、家学传统与移民环境——韩愈寓居宣城修业考论(下)

    生存压力.家学传统与移民环境 --韩愈寓居宣城修业考论 查屏球 微信版第483期 3 宣州获荐与古文派传承 韩愈承受如此大的压力发愤苦诚,考试却屡屡失败,进士科省试四次,吏部试三次皆败,显然,这是因为 ...

  • 韩愈就食江南宣城时间考

    第410期 韩愈就食江南宣城时间考 梁永照 2013年9月24日<宣城日报>刊登一篇<韩愈与宣城>的文章,讲述了韩愈就食江南宣城的情况.文章中说"宣城是韩愈青少年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