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汪泽民的籍贯
封面图片可上下滑动
汪泽民的籍贯
童达清
历来关于汪泽民籍贯之误,其根源在于《元史》卷一八五《汪泽民传》:“汪泽民,字叔志,徽之婺源州人。”后代屡屡相沿其误,如清人顾嗣立编《元诗选》,在汪泽民小传里,仍然说“泽民,字叔志,婺源人。”(见《元诗选》三集·庚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八、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陈衍《元诗紀事》卷十四等也都未能纠其误。
其实,婺源(今属江西省)只是汪泽民的祖籍,而且还只是祖籍之一。他本人籍贯是宣城。我们先来看看有关旁证。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启庆在他发现的《元延祐五年进士录》里,汪泽民所填籍贯正是“宁国路宣城人”(元朝宣城县归宁国路管辖)。“进士题名录”是当时考生填写的进士考试报名表,其内容包括姓名、生年、籍贯、族属、父系祖先三代姓名及身份、初授官职等,由于是考生本人填写,自然真实无疑。(见《台大历史学报》第24期,1999年12月)
元延祐五年(1318),汪泽民考取进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四月,将回宣城,其好友袁桷曾有《赠宣城汪泽民登第归里序》,从这篇赠序的题目中“宣城”“归里”等字眼,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汪泽民不是宣城人,他考取进士后自然回的是婺源,而不是宣城了。(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三)
元至正三年(1343),汪泽民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回到宣城。至正十五年(1355)夏六月,长枪叛军琐南班、程述、谢玺等进攻宣城。当时宣城守军只有几百人,很多人劝汪泽民避去,连江东道(治宣城)肃政廉访使木八沙、周伯琦也来相劝,但是汪泽民说:“昔江万里寓鄱阳,大兵来,犹坐守不去,况父母之邦乎?”(见柯劭忞《新元史》卷二一七)如果汪泽民只是客寓宣城,又怎么会将宣城称为“父母之邦”?
更为直接有力的证据就是明初大学士宋濂为汪泽民撰写的《元故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赠资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汪先生神道碑铭》,在这篇长达四千多字的《神道碑》里,宋濂为我们详细的叙述了汪泽民的籍贯、世系等,是我们研究汪泽民生平的第一手资料。由于宋濂撰碑的资料来源于汪泽民的门人汪文炳所撰的《事状》和汪泽民孙汪德垕提供的材料,自然确凿无庸置疑。
从上列世系可以推知,早在约南宋初期,汪泽民的五世祖汪慥已经定居宣城,到汪泽民这一代,已历一百多年,早已是地地道道的宣城人了。若以祖籍言,则新安歙县、徽州婺源、饶州德兴均可作为汪泽民的祖籍,不必只言“婺源”一处也。实际上,汪泽民为他人作序记碑铭,落款常署最早的祖籍之地“新安”,如《梧溪集序》《康范诗集跋》《曾思二子全书序》等均题“新安汪泽民”,就是在编选《宛陵群英集》时,其序署名也是“新安汪泽民”。恐怕这也是造成后人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史》关于汪泽民籍贯的记载完全是错误的。元代由于是文化落后的异族统治,不注意保存文献档案,再加上语言隔阂,故明初修成的《元史》错误极多,不可尽信。自明代以来特别是清朝,许多历史学家都曾加以辨正订讹。所以民国时期柯劭忞先生重修元史,已经将汪泽民的籍贯改为“宁国宣城人”了(见《新元史》卷二一七)。
但是《元史·汪泽民传》的错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作《汪泽民神道碑》的宋濂就是《元史》的总裁官,汪泽民的族子汪可宽也曾预修《元史》。之所以还有这样的失误,正如清代著名历史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分析的那样:“盖官书不出于一手,而意在速成,往往有此失也。”(见《廿二史考异·元史十四》)
(作者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