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皇帝”项堃葬礼:不要灵堂不要墓地,六小龄童、卢奇悼念

我国有很多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文化演艺事业,不谈名气,无关流量,却因所塑造角色的魅力而自带光环。

但是无奈岁月不饶人,现今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已进入耄耋之年,随时随地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

2009年2月15日下午5时45分,又一位老艺术家因为心脏病突发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被誉为“话剧皇帝”的项堃先生。

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项堃的遗体告别仪式,不要灵堂不要墓地,告别仪式庄严肃穆,大家都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老艺术家最后一程,于蓝、六小龄童、卢奇等演艺界艺术家悉数到场,大家回想往日种种,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自学成才的“张军长”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这是电影《南征北战》中脍炙人口的台词,也是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几乎都知道的经典台词。

小时候,我们经常学电影里“坏人”的表演,模仿的最多的就是胡汉三、汤司令、松井队长和张军长,而扮演张军长的就是老艺术家项堃。

项堃,原名王象坤,1915年出生在河北吴桥,祖籍为山东德州,他是个命苦的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便去世了,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娶,继母为人狠毒,对他百般虐待。

就这么跌跌撞撞的长到十三岁,父亲也离他而去,父亲去世后项堃终于能摆脱继母这个噩梦,他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家。

此时十三岁的项堃虽然没有念过小学,但是他自己却自学了所有课程,所以他直接成为了一名中学生,还在全省的考试中考到了第一名。

这个苦命的男孩亲缘浅薄,但是却在学习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不仅学业优秀还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

那时候正值“九·一八”事变,年纪轻轻的项堃拿笔写小说发表支持抗日,因为他的这一举动,不多时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狱中的他仍然言辞激烈,经过大家很长时间的全力营救才得以出狱。

出狱后的孟浪少年仍不改热血本色,项堃想他总要给自己的这份热情找一个宣泄的出口,1935年他由王象坤改名项堃,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他的老师曹禺推荐项堃加入中国旅行剧团,他与白杨、张瑞芳、舒绣文、魏鹤龄等著名演员一起演出了《雷雨》、《日出》、《原野》、《前夜》等十几部经典的进步戏,剧团最终用演出和募捐来的钱买成药品支援抗战前线。

早在解放前,项堃就发展成为一个两栖艺人,他不仅在舞台上演话剧,1942年还在重庆主演了《清宫外史》,他在里面饰演光绪皇帝。

周恩来总理曾多次看过项堃的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谈判的时候接见了六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其中就有项堃。

解放后,项堃开始在银幕上崭露头角,他先后在《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停战以后》、《烈火中永生》等影片中担任主演和或重要角色。

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角色就是《南征北战》中的大反派“张军长”了,在影片中他把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反派简直给演“活”了,那之后人们在街上认出他,甚至都不叫他项堃,而是直接脱口而出直接叫“张军长”。

拍摄《南征北战》时,为了做案头工作,项堃接连奋斗了七天七夜,从众多文献资料中寻求艺术灵感,在拍完《停战之后》,项堃的体重只有九十斤重。

从一个没学上苦命娃到活跃在舞台与银幕上的演员,项堃这条路走得不易,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项堃对于自己事业的执着与坚持都渗透在他生活与生命的时时刻刻。

对于反面人物,很多演员都不愿意演,但是项堃却觉得这是对演员这个职业的一种考验,是对基本功的检验,反面塑造好一样可以为人民演艺事业服务。

虽然在演艺生涯中塑造了不少的反面角色,但是生活中的项堃却绝对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演绎戏外人生

项堃是个极其敬业的“工作狂”,所以就连另一半都是在剧组找到的。

1941年,在项堃拍摄的第一部叫《青年中国》的影片中,项堃无意中在剧组发现一个名叫阮斐的女孩,她在影片中饰演一个不重要的配角。

虽然影片中阮斐的戏份不多,但是这个女孩却给项堃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随着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这两个年轻人很快便谈起了恋爱。

1942年新年,由著名作家阳翰笙做主婚人,项堃与阮斐两人喜结连理,婚后两人一起出演了不少知名影片,《郎才女貌》、《山城雪》、《佩剑将军》、《生活的颤音》等十余部作品。

项堃与阮斐的婚姻从1942年结婚一直持续到1990年阮斐因肠癌病逝,在灯红酒绿的演艺界,一对伉俪能携手共同走过四十八年光阴实属不易,阮斐生前说过一句话,她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原来皖南事变后,重庆被白色恐怖笼罩,因此他们领导的进步话剧社也被断了经济来源,话剧禁演、工资停发,项堃阮斐夫妻与秦怡、吴茵等剧社成员的生活濒临绝境,而就在此时持续低烧咳嗽吐血的阮斐被查出了肺结核。

肺结核在当时又叫“痨病”,谁得了那只有等死的份儿,知道病情的项堃安慰妻子说:“活下去!有我在,就有你在,只要我活着,就不能让你死。”

就这样饿得只剩一把骨头的项堃每天细致的照顾着重病的妻子,他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只为给妻子多抓几副汤药。

一次项堃听人说排骨汤加几味中药能补肺,可项堃哪里有买排骨的钱,所以他只好每天到菜市场的肉铺底下蹲着,悄悄捡走屠夫扔下的猪骨头。

当时的项堃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演员,他抛却自尊每天蹲在脏乱的肉铺捡碎骨头渣的场景想来该是多么的心酸,但是项堃不以为然,只要能治好阮斐的病,什么都值得。

可能是项堃的真情感动了上苍,阮斐最终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之后两人共同孕育儿女,在生活上是彼此相依的伴侣,在事业上又是并肩前行的伙伴。

项堃的婚姻生活在经历了妻子的大难不死之后一直过的平淡而幸福,之后他们还有了可爱的儿女,下戏后的项堃时常会陪儿女玩耍,然后就是做他最爱做的运动——跑步,后来跑步变成了项堃的习惯,他一直坚持了很多年。

“经过长期的锻炼,体力增强了,精力也旺盛了,如果没有这么好的体力,我怎么能够一年拍出四部片子呢,就是我年轻的时候也没这么干过啊。”这是项堃在接受采访表示跑步对自己来说有多么受用。

除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项堃几乎把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全都奉献给了自己的演艺事业,“话剧皇帝”的美称绝非徒有虚名,而是他一部戏一部戏挣出来的。

一生执着,终生敬业

回顾项堃的演艺生涯足以用执着和敬业两个词来形容,他一生中为了拍好每一部片子,付出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台前的人难以想象的。

在拍摄《烈火中永生》之前,项堃已经患有非常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医生说项堃的病情正处在神经分裂的边缘,非常危险,所以强烈禁止他再继续工作下去了。

无奈病情缠身的项堃只好离开他心爱的摄制组,在相关领导的安排下项堃去到北京休养,临行前,同行的夏衍不住的劝心思忧虑的项堃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到了北京之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党委书记陈昭对项堃说:“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拍了,就好好休息,听医生的话,彻底放松脑神经,到时候再请你参与《烈火中永生》的拍摄”。

事已至此,项堃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他想着自己从艺以来一路 从山东跑到北京,又赶赴长春,半生几乎都是在摄影棚里度过的,这一次就干脆好好看看真实的生活,于是项堃买了一张四路车的环城月票,逛遍了大半个北京城,放松身心还增强体质。

为了尽快恢复体力,项堃每天要擦三室的地板,清扫单元楼全部五层的楼道,还有他一直坚持,也热爱的跑步,在他养病期间,也变成了他重新回到演艺生涯最功不可没的“伙伴”。

在项堃的不懈努力下,他的病终于好转,也因此得以顺利进入《烈火中永生》剧组,在剧组,他仍然坚持每天清晨起床后去跑步,以此让自己的全身心保持最佳状态,来完成演员辛苦的日常工作。

在出演《佩剑将军》的时候,项堃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把整个剧本读了足足二十多遍,并在上面做了极其详细的案头笔记。

在徐州拍摄时,他总是窝在旅馆里很少出去,在整个组里,他的分镜头剧本是最破旧的,那一百多页的剧本空白处全都被他标上了密密麻麻的心得和设想。

有一次,他在与同剧组饰演贺坚的王尚信讨论一场“保护贺兰”的戏时,因为讨论太过投入两人竟然边说边在旅馆的走廊上排练起来。

两个“戏痴”演的太投入,不知不觉已经是半夜三点,旅馆的大门早已禁闭,为了回屋睡觉,项堃最终只能绕道越窗而入,“佩剑将军越窗入室”,这在剧组一度被传为一段让人忍俊不禁,又心感敬佩的佳话。

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曾经颇为感慨的说:“我拍片三十多年,项堃是我遇到过的最用功的演员。”

1983年,项堃在李翰祥执导的《垂帘听政》中饰演顾命大臣肃顺。

因为之前在《清宫外史》中饰演过光绪,对这一类型的戏也比较熟悉,项堃驾驭起来应该是轻车熟路,但是他没有因为是这样而自恃,一如往常拍戏一样,在戏外认真的撰写人物小传,不停的打磨角色。

年近七十的项堃在拍摄期间因为劳累过度最终住进了医院,剧组人都劝他先好好休养,但是项堃却拒绝了。

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对演戏的热爱坚持带病拍戏,住院期间,他的戏从没有耽误过一次,因为只要一有他的戏份,他就会脱下病号服,穿上朝服,去往片场。

1988年,73岁高龄的项堃被查出心脏疾病,三根主要的心肌供血血管已经有两根堵了70%,一根堵了60%,医生对项堃说,你不做手术,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养养花,钓钓鱼再活一二十年没问题,但拍戏,是绝对不可能了。

项堃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大为失落,他明明觉得自己的状态还很好,可以一直拍戏的,他在拍《火烧圆明园》时,看到做过心脏手术的导演李翰祥还能像正常人一样跑动,他感到非常羡慕,所以为了未竟的事业,他决定手术。

项堃想,与其碌碌无为的颐养天年,不如趁着还有这个机会最后再搏一把,闯一下,为振兴中国的电影事业,痛痛快快的再奋斗上几年。

最终项堃在新加坡完成了心脏手术,手术很成功,术后的项堃恢复的也很好,但是这之后他却完全没把心思放在自己的身体上,却转而投入到一项更大的事业中去。

项堃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写一部剧本,一部反映以陈嘉庚为代表的爱国华侨在抗战中所作贡献的电影剧本。

因为项堃的人生轨迹和中国的抗战是同步走过来的,青年时期他曾受陈嘉庚先生的邀请去往东南亚各国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在与陈嘉庚长达三年的合作中,项堃的身心都受到极大的震撼。

从自学成才的少年到如今疾病缠身的耄耋之年,项堃还是那个一生正气,满腔热血的爱国者,所以年事已高的项堃决定写这样一部作品,纪念那些人,那个时代。

为了把自己代入创作情景,项堃将当年日军大屠杀的整版海报张贴于四壁,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斗室中,全部堆满了书本和资料,在长达五年的剧本创作中,项堃每年只给自己放五天假。

为了写剧本,项堃几乎殚精竭虑,好多次他都在散步途中晕倒被送往医院。

1990年妻子阮斐因直肠癌过世更是让项堃遭受到巨大的打击,深陷悲痛无法自拔,但即使这样,他还是坚持剧本创作。

最终,项堃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一部时间背景跨度长达105年,具有史诗风格的纪实性剧本,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着自己人生最后的理想。

一个甘愿为事业生为事业死的艺术家,虽然经历过坎坷人生但从未放弃追求也从未想过退缩,无论在戏里还是戏外,项堃都是那个执着,敬业的人。

项堃曾经在中国电影博物馆落成仪式上说:“电影搞好了,靠你们年轻人互相拉一把,我给你们做啦啦队,记得今后有电影活动,都喊上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爬也得去!”

2009年2月15日,94岁的项堃老先生走完了他如戏的一生。

2月27日北京八宝山,在项堃先生的遗体告别式上,来了很多同行晚辈,老艺术家于蓝、卢奇到场,晚辈六小龄童也来送老先生最后一程。

大家都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怀念这位前辈,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仿佛都历历在目,这个与新中国一起经历过风霜与荣辱的优秀艺术家值得人民永远怀念,他的艺术风骨将世代长存,他敬业乐业的精神也会成为跨时代的行业标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