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碾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38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碾场”

文/杨传勇

在我小时候,麦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场所,每个生产队一个,各占村之一隅。我们村共六个生产队,一队二队的在村东南角,三队在西南角,五队六队在东北角,而我家所在的四队在西北角。麦场的面积大约有足球场那么大,大都是正方略带圆形的大空场地,有的称作场院、场湾或场沿。

据老人们讲,生产队这些大场院是解放后农业合作社时,由各家各户的小场院连缀修筑而成。那些小场院大概由来已久,传了几辈几世,便不得而知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诗,出自唐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而早在三千多年以前的《诗经》中就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的诗句。解释诗经的《毛传》说:“春夏为圃,秋冬为场”。而与莫言老乡的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进一步解释说:“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筑坚以为场。”孟夫子的诗写于春夏季节,诗中“场圃”应为菜园,与我们研究的麦场当是两码事。言归正传,来说碾场。
碾场的时机应把握在开镰割麦前一两日为宜。若早了一下雨等于白碾,晚了就耽误收麦了。俗话说“芒种(通常读作‘芒壮’)三日见麦茬。”又说:“四月芒种割芒种,五月芒种割夏至。”还有“小满不满,芒种不管”之说。总之,有经验的农人总能准确把握着农时,从来不会延误。
就在那个大清早,生产队长站在西门口(村子西边的街口)高声喊到:“碾场了!”便有十几个劳力应声而出,各自扛着锄、扫帚(又称笤帚)、水桶(那时叫桶筲)、脸盆(那时叫铜盆)等用具,陆续来到冷冷清清、杂草丛生的场院。
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大伙开始忙碌。先用锄把整个场院耪起约二指厚的一层,有的到农具房里取出耘锄套上牲口来耘场,效率大增。而后,赶着牲口拉了碌碡,碌碡后拖上门板,对整个场院进行碾轧,叫作“磙场”(读作:混场)。碌碡的作用是将土层轧碎轧细,门板的作用是将其拖平。同时,有人除去杂草,捡拾净砖头、瓦块、干勾、琉璃之类杂物,有坑的地方须从高处取土填平。直至将土层碾轧成很细且平整的醭(读作bu,阳平声,写时应将‘酉’换作“米”)土,“磙场”就算完成。
此时,桶筲、铜盆开始发挥作用。场院旁边不远处通常会有一个水塘,叫做“湾”,不大也不深,但通常会蓄满水。小时我们常光了腚去湾里洗澡戏水,会趴在湾边打澎澎,会从湾边的歪脖柳树上跳到湾里,溅起很大的水花。湾里的水谈不上清澈,但绝不污浊。妇女会在湾沿洗衣服,也有人会把做房梁的木头泡在水里一段时间,以防虫蛀。以前我常常梦见在湾里抓到好多好多奇怪的鱼。后来,有一个老太太在湾里自溺,我们就再没下去过。
在我看来,一个村庄的湾,应是其灵性所在。而它只所以座落在麦场一侧,主要应是起到消防用水的作用。劳力们从湾里取了水,均匀地泼到场上,叫“泼场”,再撒上一层麦穰。
此时,火红的太阳刚升起一丈来高,从村东头的大榆树树叉间耀过来,使刚撒在场上的麦穰反射出金灿灿的光芒。村里正鸡鸣狂吠,槽上的牛哞哞地叫着,整个村庄开始热闹起来。队长招呼大伙先回家吃早饭,饭后再来碾场。
一顿饭工夫,场院晾得半干不湿,正适合碾场。太湿,下不去脚,一进去就和了泥;太干,则碾轧不动。因此,须抓住时机,抓紧碾场。牲口或劳力拉了碌碡反复碾轧,直至结实平整。
新碾的场院平整如石,光滑如镜,空旷而开阔,首先成为儿童的乐园。我们脱光了脚在场院里疯狂地奔跑、打闹,翻跟头、打旁连(侧手翻)、拔轱辘(摔跤)、黄鼬拉鸡(城里孩子叫老鹰捉小鸡),我们享受着最畅快的童年。
不穿鞋,有三个好处,一是不会把场踩坏。二是可以省鞋且不担心扎脚。那时,我们的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在我们上房接瓦、无恶不作的童年,一双鞋大概只能穿上一个月,因此被叫做“月鞋”。三是可以练就铁脚板。日后我行军拉练日行百里而脚不打泡,大概就是那时练就的铁脚板。

场院的北侧通常会有一排平房,被称作“场院屋子”。场院屋子在生产队里担任着重要职能,有粮仓,有农具房,有大车棚,有牲口棚,有队里的办公室,还有饲料房等。

谁家翻盖房子没处住时,可以借生产队的场院屋子暂住,有的“五保户”没有了住处,也可以住在这里。

饲料房装满了喂牲口的草料,通常无须上门,是我们“藏老母”(捉迷藏)的绝佳场所。冬天这里面栖息了大量麻雀,我们常用手电照着捕捉。偶尔也会有破衣烂衫的流浪汉在里面过夜,以躲避风寒。

在碾场的同时,铁匠铺里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

炉火红,风箱鼓,大锤落,小锤起。一阵铿锵过后水桶里“滋啦”一下淬火之声,一把崭新的镰刀就出炉了。

随即,各家各户响起了霍霍的磨镰之声。乌黑的镰身雪亮的刃,装上长长弯弯的镰把,用拇指肚试试镰锋,寒光闪处“簌簌”作响,真是迎风断草、削铁如泥啊,手持“莫邪干将”的感觉亦不过如此。

生产队的马车把式把队里那架最复杂的农具——马车拉出来,紧帮整套打气膏油,整理齐整。队长组织人员准备了堆起如小山的草䙅子。

万事俱备,只等开镰了。

作者:杨传勇,山东博兴县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诗词学会理事,淄博市诗词学会会员。散文、诗词等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
(0)

相关推荐

  • 坡刘村史 经济 小麦的收割

    小麦的收割 一.割麦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收麦主要靠人力.坡刘村人收割麦子的方法,一种是镰刀割,一种是用芟(sān)子芟. 镰刀割麦有偎镰和走镰两种.偎镰是人蹲在地上一镰一镰的割,割一把向前移一下, ...

  • 村居新变丨邓荣河:四五十年前的麦收

    随着芒种的临近,麦收渐渐成为农人们的重要议事日程. 其实,那种重要,也仅仅局限于形式. 现如今,随着大型联合收割设备的普及,再无以前手工割麦的疲惫. 不过,那些记忆里渐行渐远的麦收,犹如一幅永不褪色的 ...

  • 美文共赏:收麦

    收麦 [作者档案]李瑞金,笔名山之阳,1967年人,正宁西坡林场护林员.原庆阳地区财政学校财政专业毕业.自幼喜爱读书,写过诗.散文,业余时间继续坚持读书,只为更好的认识世界和人生. 享受过菜籽收获的欢 ...

  • 高 涛:颗粒归仓 ​

    颗粒归仓 高涛 每次看到"高陵场畔"的石槽碌碡.犁耧耙耱.织机纺车和那些马灯.门礅.木龛等农耕器具,都勾起了我儿时熟悉又模糊的记忆,似乎闻到了苜蓿草的香甜味.摔得噼啪响的泥瓦炮声, ...

  • 陈海峰 || 西沟往事(十二)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quo ...

  • 碾场

    白鹿原上--碾场 眼看着地里的麦子一天天变黄了,又到了夏季收割的季节,不由我想起60年前我在家乡白鹿原,参加农业社生产队碾场的事. 1955年农村实行合作化,农民的土地都入社,归农业社集体耕种.夏季收 ...

  • 陈凡文丨怀念儿时麦收季

    杏儿黄,麦收忙.春天归去,夏天来临.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又开始了. 自从我到外地参加工作以来,就几乎再没有进过麦田里,麦田从此就像是一段故事永远成为一份记忆搁浅在我生命的深处,我好想在麦田里的那些人,那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抢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6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抢场" 文/杨传勇 俗话说,"有钱难卖五月旱."麦梢一黄,最怕下雨和刮风.如果刮了大风,麦子会倒伏,不但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消逝的麦场”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消逝的麦场" 文/杨传勇  麦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垛麦穰垛. 其实打场的过程中,这项工作就已经开始了.把打下来的麦穰堆积整齐,垛成圆形或长圆形的麦穰垛就行了.对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拾麦子”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51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拾麦子" 文/杨传勇 小时候没有暑假,但放麦假和秋假. 那时我们都会背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4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打场" 文/杨传勇 打场无疑是整个麦收的重头戏. 此时,麦子被不断地运回,在妇女们梳麦秸的同时,"猴子"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梳麦秸”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2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梳麦秸" 文/杨传勇 每个麦场都有一个专门的负责人,称作场长,负责整个场上活路的安排调度,也算作生产队的班子成员. 我们生产 ...

  •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开镰了”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40期 鲁北往事:麦收系列之"开镰了" 文/杨传勇 俗话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一阵火一样的南风吹过来,仿佛带着神奇的画笔,一下子 ...

  • 鲁北往事:麦收

    芒种将至,小麦也就快到了收割之时.和现在的孩子们谈起以前麦收时节农村的繁忙景象,他们感到不可思议,仿佛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不相信的表情很清楚的写在脸上--这也难怪,现在的庄户人家谁家还种那么多的小麦,还 ...

  • 鲁北往事:抢场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170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麦收季节的中午,天气格外闷热.我们几位老师带领学生捡了一上午麦穗,又背到社场里,身体像散了架.匆匆吃过午饭,赶紧搂着五个月大的儿子歇会觉儿. 刚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