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妮:略论福柯的生存美学及意义

内容摘要:法国哲学家福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面对现代性危机,他提出了主体建构说和生存美学。他认为主体建构是生存美学成立的前提,也是其生存美学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论述了福柯的主体建构说,然后从个体现实性、游戏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福柯生存美学的思想内涵,最后试着阐释了福柯生存美学的后现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福柯的生存美学受到了康德和尼采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笼统继承,而是有所扬弃,他将尼采康德的唯心主义的部分换成了现实的、具体的、个体的生存问题。福柯的生存美学不再是形而上的,而是可操作的,将生活当成艺术品进行雕琢,敦促人们不断去寻找生活中的光。

关键词:米歇尔·福柯;生存美学;主体建构;意义

综观福柯的哲学思想,可以发现,福柯终其一生所关心的问题始终是我们自身如何存在的问题,亦即福柯思想的核心——生存美学。主体是如何成为真理道德规范强制的主体?性或快感为什么会成为道德关注和控制的对象?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又是何种情形?为此,他对古希腊罗马的生存实践进行了考察。他发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更加忠于内心,一切修行都以主体自身的意愿为导向。这更加佐证了福柯的“生活艺术养生法”,唯有主体真正参与到了关切自身、呵护自身的实践中,才会真正建构起自我的主体。

在以往的观念中,音乐、雕塑、美术等艺术只是艺术家的事,被看成是生活中的客体,而福柯则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人可以艺术地生活,人的一生就是一件艺术品,主体便是艺术家,可以亲自去创造。福柯本人也践行了他的生存美学思想,向世人展示了一种知行合一的生存美学的实践之旅。

一、主体建构

尼采大喊了一声“上帝死了!”于是人成为了被抛入世界中的存在;海德格尔要寻找被遮蔽的真,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概念;萨特则强调人对于世界的介入。在萨特那里,主体得以建构,是存在先于本质,自由的选择构成了坚不可摧的主体。后来,西方社会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加以发挥,逐渐提出金钱、政治与性三大罪魁祸首对人的巨大异化作用。继而福柯提出主体得以建构,但是人却“死”了。

福柯的“主体”有四种被建构的方式。在古希腊社会,人们热爱艺术与生命,于是本真的主体得以诞生;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构建主体的主要方式;在近代社会,监狱制度的诞生大大规劝了主体;在现代社会,科学、理性、金钱、战争则异化为主体本身;在后现代社会,身体与性则成为构建主体的最隐晦而又最广泛的方式。

可以看出,福柯生存美学的建构方式是自我关切,即认识自己、关心自我,同时拥有审美学和伦理学两个维度。“福柯主张自我是个人建构出来的,而且不断地再建构,而不是存在于个人内在的一种不变的本质,有待个人去发现、去认知。”福柯认为,在主体建构中,我们既是建构的主体,同时又是建构的客体,是建构和被建构的关系。福柯认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技法、自我养生的学问都可以达到锻炼、提升主体的目的。自我是通过后天持续不断的修行反思而建构起来的。

福柯用“Epimeleia”指代主体自我建构的学问,他认为:“Epimeleia也总是指自身训练的活动,人通过控制自己、改变自己、净化自己和改头换面。”福柯认为Epimeleia是一种自我训练和控制,是一种关切自身的技艺学,比如沉思、聆听、写作、回忆等。

福柯还提到了伊壁鸠鲁的“准备原则”,即做好充足的准备以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他认为这对年轻人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主体的生命可以尽早形成独特的风格,而修炼的方式则是福柯所说的“Epimeleia”(阅读、写作、节制、实现快感等),以期实现肉体与灵魂的关切净化。

在众多审美实践中,他又重点提及了阅读与写作。他拿古希腊的伊壁鸠鲁举例子,他说伊壁鸠鲁为人所知主要归功于其哲学沉思,而不是他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哲学阅读的目的不是认识作者的作品;它的作用甚至也不是深化它的学说。它主要是通过阅读提供一次沉思的机会,总之,这是它的主要目标。”可以看出福柯十分看重沉思。他由此指出,并不是人在思考事物,思考在训练人本身。

他还谈及了写作,福柯以塞涅卡教导鲁西里乌斯为例,指出在对别人的不足之处进行劝慰的同时,也将实现自我的反思与关照。在这种实践中,阅读和写作就成了一种关心自己、关心他人的活动。以此类推,听和讲也是相同的道理,都是“真理内化”“真理主体化”的过程,节制、阅读、聆听、沉思、写作等“Epimeleia”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它们构建了主体,也切实关切了主体。福柯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即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技艺将自己的人生打造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二、福柯生存美学的内涵

生存美学的出现对于西方美学理论的转换至关重要,甚至可视为西方生存美学的里程碑。这场美学理论典范的转换,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经过二十年左右的蜕变过程,历经梅洛·庞蒂、阿多诺、德勒兹等关键人物的“准生存美学”的过渡阶段,至80年代福柯、哈多和戴维森等人正式提出生存美学,才完成其转换的过程。

1.个体现实性

福柯的生存美学受到了康德和尼采的影响。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善与美的不同做了著名的区分,花朵的芬芳与美丽并不需要借助于任何概念,人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美丽,美无关于功德和利害。善是理性的,要附着于概念,有利害关系;而美却不同,是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的,美无关利害。

此外,在尼采的哲学中,他则提出了著名的“酒神理论”,以“生命意志”为世界的本体。在尼采看来,生命意志的强烈抒发就是审美的。福柯深受尼采影响,但不同的是,福柯的生存美学着眼于主体的现实生活和具体的个体生存。

福柯提出生存美学的核心是“关怀自身”,是使自身的生存提升到愉悦快感境界的实践智慧。它更偏重于实践美学,是在与他人的有序交往中体会到自由的愉悦,关注于人自身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福柯对古希腊罗马时期所流行的养生法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人们并不过于在意道德法律和行为规范等外在束缚,更多是出于对自身肉体和灵魂的关心,自觉地、审慎地自我要求和自律。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福柯的生存美学关注的是具体的生命个体,是具体性、差异性和特殊性,而不是一般性、普遍性和概念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以说,福柯的生存美学更具有人的血肉情感,更贴近人的内心,更具有人的温度。福柯认为世界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太阳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人类可见宇宙之间的唯一的太阳。

个体现实性的珍贵还在于其成就了人生的完满和独特,一棵小草无法成为参天大树,但是却可以选择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小草。福柯的生存美学重视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雕琢自我、塑造自我,而不是形而上的概念神。正像福柯所呼吁的一样,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在福柯的生存美学中,“关心自己”最主要的方式是将注意力从外部转移到自身,看、观察和反观自己。“Epimeleia和melete的相似性既意味着训练,也同时指沉思。”这是自我的对话与博弈,是由外转内的关注方式,超脱了世俗功利的价值标准。

福柯十分赞赏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有着良好的身心修养,对自我的认识十分清醒,他清楚自己一生的目的,因此在生死危难之际,苏格拉底才能从容赴死。福柯也据此认为,关心自己其实就是人之为人的最初觉醒。这种“觉醒”,这是对于自我生命的探索,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觉醒”,而不是流行的世俗标准、利益导向。

2.游戏性

福柯晚年重点研究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犬儒学派等,他们都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生存美学。伊壁鸠鲁学派认为懂得生活需要一生都要进行哲学思考,追求愉悦快感是人生最高的目标,福柯对这种态度持肯定态度;斯多葛学派“关怀自身”的方法侧重于实践,福柯总结出“宁静地聆听真理、冷静地审查自身心灵以及全面地进行自我训练”是修养身心的重要内容。犬儒学派则认为,真正的自身无须依赖自身之外的任何规定。犬儒学派中曾出现了第欧根尼这种极端超脱世俗的人物,但福柯却看到了其游戏人间、游戏生活的态度的价值,欣赏他敢于做自己的勇气。

福柯自称是尼采主义者,他深受尼采“生命意志说”的影响,他的游戏性生存美学洋溢着尼采酒神精神的气质。在古希腊,酒神精神源于古希腊对狄奥尼索斯的祭酒,同狂热、过度和不稳定联系在一起;尼采则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并且和“生命意志”联系起来。福柯受此影响认为,人的欲望只有得到充分的发泄和满足,才有可能实现具有自我风格的游戏,过完颠覆性的审美化的一生。在这里,上帝被生命的欲望取代,无关真理道德,这里是自由、艺术与美的相互交融。

福柯的生存美学是自由的、无规范的,为了真正揭示人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由,为了打破限制主体自由生存发展的束缚,福柯首先向传统权力系统发出了挑战,不惜被冠以“反道德”或“不道德”的身份。

福柯反对黑格尔式的抽象意义,对于福柯来说,成为社会标准化的“正常人”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而是通过有自己主见的生存态度而达到一种风格化乃至艺术化的人生,去探索一种充满挑战性、想象空间、具有个人色彩的生活的艺术。

3.创造性

福柯的生存美学,说到底是主体如何将其自身和生活作为艺术品进行创造的生存实践,它关注的不是概念中的主体,而是自我构建的主体,也就是他所谓的大前提——“主体化”。主体没有先天的特质,而是在生活的审美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技艺不断建构的,主体的创造随着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极易触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性。

福柯的生存美学充满魅力就在于他的不设限。人一生的生命长度有限,不论是循规蹈矩地度过,还是积极对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人的生命终有要结束的背景下,两种人生方式的最大不同便是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不同的生存态度会直接导致生存体验有天壤之别。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国还有句古语:“未知生,焉知死。”但向死而生的大智慧、大勇气便是福柯生存美学的奥义。

因此,福柯不认为年老便衰,他认为年老的阶段反而是体验人生的更好阶段。福柯在《主体解释学》中,着重讨论了年老的问题。他引用斯多葛学派塞涅卡的观点——“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度过一生,而且是一鼓作气,以便达到老年的理想境界。”福柯想说在时间紧迫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如何“关切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属于客观外物的什么历史知识。

塞涅卡曾说,活着就是为了使自身变得年老。因为只有到了年老的阶段,人才能获得这一生累积的丰硕成果,而死亡就成为审美生存的极限。主体只有珍视并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即活在当下,才会收获年老时的宁静喜悦和死亡时的平静坦然。同理,福柯也正视死亡,他认为在死亡来临之前,主体永远处于未尽的状态,是不完满的,也是不确定的,因而也是永远充满希望的。只要还活着,人生就永远有创造的诸多可能和无限空间。

三、福柯生存美学的现实意义

1.福柯生存美学的后现代意义

福柯认为,在后现代主义社会中,性已经成为社会权力话语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性禁忌帮助人们成为一个更为文明的人,在大部分书籍中,我们不自觉地会谴责不符合常理的性及行为,在言说与被言说、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间,性便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范例与常理,人们自愿为其代言。另一方面,身体拜物教肆意盛行,一切都具有了符号色彩。广告、电视上随处可见美丽光洁的面庞与姣好曼妙的身体,对身体自由的极度推崇造就了人们开放的性观念。科技使影视与书籍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类现象突出,影视与书籍无从找到原版,而身体也不再有明显的区分。爱情也成为从一个身体到另一个身体的游移,性混乱构成了历史时空中的巨大的复古。

福柯的思想有着非常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已经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思想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主要表达人们对于传统思想行动的超越和摒弃。自启蒙主义开始,理性就被现代哲学尊为至上的权威,但以康德为首的哲学家们动摇了现代性。

后现代是多元的,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摧毁了传统一元论和中心意识,摧毁了罗格斯主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价值来评判世界和人们的思想乃至行为,所以,由后现代主义价值取向带来的结果就是解除了捆绑在人们身上的各种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的束缚,让人们摆脱了上千年的思想绑架,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传统道德、真理、中心主义的拒斥,直接导致了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思想的盛行,无论在人类思想的范畴,还是在实践的范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福柯的生存美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2.福柯生存美学的现实意义

福柯说过,阅读带给我们的价值不是我们对作者、作品的了解和分析,而是通过阅读和写作的方式,实现个人沉思,从而实现个体的沉淀。沉思作为实现生存美学的“自我技艺学”的一部分,重要性不必言说,同时这也是古代先贤十分推崇的哲学训练的方式。一个人的快乐必须源于清醒的自己,不然快乐将毫无意义。而足够的沉思可以让主体清醒自持,对自我的处境和自我本身获得深刻的认识,听取内心的声音。如果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的生存方式都是随波逐流、点到为止,那么他所获取的价值观是破碎的、不完整的,那么也将很难建构起一个拥有坚定意志的主体。

福柯的生存美学放在今天也毫不过时,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撰述,还有他在现有固化秩序中的嘶吼,他关注监狱、精神病、罪犯、癫狂症、同性恋等的遭遇,他创建了知识考古学,努力地去寻找在世界被大规模开发前人本应有的样子,从早期思想到后期的生存美学的实践,福柯始终没有离开他最关注的主体的命运和生存,他是20世纪直接造成了后现代主义裂变的重要诱因。

四、结语

本文首先论述了在福柯的话语中主体建构的内涵,其次从个体现实性、游戏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尝试阐述了福柯生存美学的内涵,福柯的生存美学针对的是个体,具有具体现实性,充满创造性,还有趋于游戏的自由态度。福柯的生存美学无疑在充斥着现代性危机的今天具有重大意义,福柯的生存美学反对传统,反对权力,反对逻格斯中心主义,帮助打开了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世界。此外,最为重要的是,福柯的生存美学聚焦于个人的现实存在,他提出了诸多沉思、阅读、自省等切实可行的技艺,使得将生活雕琢成一件艺术品有迹可循。对于福柯来说,生存和艺术不对立,向死而生、艺术地活着是生存美学的最重要内核。

参考文献:

[1]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81-1982[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黄瑞祺.再见福柯——福柯晚期思想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韩茹玉.浅谈孤独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4):131-132

张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0)

相关推荐

  • 后现代主义面面观

    一.后现代主义的感性认识观:个人感觉是存在的一切,是唯一的事实,是衡量事物存在与否.错与对的唯一标准. 二.后现代主义反理性观:因为荒谬才可信,因为不可能才肯定. 三.后现代主义的真理观:世界上没有对 ...

  • 张容南:关于现代自我认同的争论——泰勒与福柯、哈贝马斯之争

    张容南 作者简介:张容南,1982年生,重庆人,伦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与政治哲学. [摘 要]认同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查尔斯·泰勒的两部经典著作 <自我 ...

  • 福柯:性与权力的关系

    选自<福柯.<性史>与生活的艺术> 福柯是一名"戴面具"的哲学家.他早年求学巴黎,学习心理学.哲学.之后,工作.讲学于瑞典.波兰.德国.突尼斯.巴西.日本. ...

  • 福柯最后的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汪民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21 年 02 期 原发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 年第 ...

  • 天籁横吹浩气滋 飘来水墨云裁出——论张文翰现代诗歌的乡土美学趣味 || 作者 尹新武

    天籁横吹浩气滋 飘来水墨云裁出 --论张文翰现代诗歌的乡土美学趣味 作者    |    尹新武 诗歌有叙事.抒情.哲理.山水等大的类型的划分:古典诗歌与现代诗之间是有所借鉴有所发展肯定也是一气相通的 ...

  • 白砥:略论「刷字」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原创2020-01-01 18:38:56·闻是文化 白砥教授 白砥(赵爱民) ,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书法博士. 略论「刷字」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白砥 「 ...

  • 米歇尔 · 福柯丨社会控制机制的形成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

  • 福柯:性与权力

    福柯是一个同性恋者,现代性史的写作对他来说一定是倾注了特殊的个人感情的一件事.福柯的传记作家透露,福柯在青少年时代因性取向遭了不少罪,因为20世纪40和50年代的法国社会大多以此为耻或为此感到愤怒. ...

  • 米歇尔 · 福柯丨规训社会的形成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

  • 福柯丨真理与司法形式(第二讲)

    真理与司法形式 米歇尔·福柯 / 文 郝晓宇 / 译 1973年5月21-25日,福柯在里约热内卢的罗马天主教大学作了五次讲座,也就是"真理与司法形式".我们将陆续推送这五次讲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