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吕敷是怎么跟小偷扯上关系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积极学习近代西洋先进技术,通过接受国外技术人员的指导、培养技术人才、派遣留学生、引进先进机械、举办劝业博览会等等方式,日本一直都致力于发展近代染织技术。
经历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纺织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日本的风吕敷行业,在明治时代,经历了由个人作坊向工业化生产、单一尺寸向多种尺寸、人工缝制向机械制造,天然染料向化学染料的转变。
△ 以小偷形象为灵感设计的风吕敷
被赋予了「小偷的风吕敷」(当时的小偷趁没人摸进人家偷东西时,就会用风吕敷把赃物包好偷走)形象的唐草式样风吕敷,大约产生于明治三十年到四十年间。唐草式样是一种将蔓草藤缠绕在一起的装饰花纹,自古在世界东西方备受喜爱,比如有古罗马的蔓藤花纹、撒拉逊的阿拉伯式图案等等。
在日本古坟时代的马具上、法隆寺金堂的瓦片上、佛像的台座上等,均可以看到唐草式花纹。这种蔓草生命力顽强,它的茎条可以伸向各处,是长寿和子孙兴旺的象征,很受明治时期日本人的推崇。
唐草式花纹的风吕敷,虽已无法追溯其最初的设计者,但是这种样式对于当时的日本百姓来说却已渗透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再熟悉不过了。唐草式花纹凭借其简单明快的样式和视觉冲击力,迅速在日本民众间流行起来。而如今,唐草花纹的风吕敷也已经成为了棉质风吕敷的代名词。
01 昭和时代:由「包」向「袋」的转变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昭和三十年代的大约十年间,属于日本战败后的统制时期,日本国内消费物资极其匮乏,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无法通过种庄稼来获取粮食,就只能用一些衣物和农村的居民换东西吃,穿着扎腿式劳动裤的主妇们为了家人用风吕敷扛粮食的身影在当时的日本随处可见。
昭和四十年,风吕敷的使用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肩扛形式逐渐变成了像拎着手提袋一样垂下搬运的形式。以昭和三十八年,伊势丹百货开始为顾客提供手提袋服务,各大百货商店和小型专卖店也相继效仿,纸袋从此进入了消费者的生活。
昭和四十四年左右,设计充满现代感的纸质手提袋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纸质手提袋成为了当时的年轻人们争先追崇的时尚,在日本掀起了一阵纸质购物袋的风潮。
而与此同时,以生产和服相关商品的制造商为代表,许多厂家也推出了各种样式的布制手提袋。布制手提袋以优于纸袋的性能迅速在中年妇女中占据了市场,一般的百货商店也都设立了售卖布制手提袋的专门柜台。就这样,一直以来代表着「包裹」文化的风吕敷时代,逐渐过渡到以包装袋和背包为代表的「装填」文化时代了。曾一度自诩可以「无限生产」的风吕敷制造业,随着包袋市场的扩大而逐渐暗淡,日常生活中人们用风吕敷搬运物品的习惯也逐渐减少。
昭和三十年,日本进入经济高速成长期,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消费的价值意识逐渐发生转变,认为「消费即是美德」,进而影响到消费行为,这种现象后来被叫作「消费革命」。大家痛快享受消费经济的后果必然导致各种公害问题频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垃圾问题。这时,对于风吕敷前途的担忧在业界蔓延开。
于是在昭和四十五年,分别位于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四大纺织品批发商召集行业内所有从事风吕敷的相关业者,成立了日本风吕敷联合会。昭和四十七年11月,东京风吕敷振兴会以「让风吕敷来消除垃圾公害」为口号举行游行活动,队伍从日比谷公园出发行进至数寄屋桥次郎寿司店。
翌年,同样的游行在大阪的御堂筋大街举行。这时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机,两次游行的主题也十分切合社会上主张节约资源的号召。从此,风吕敷与自然环境保护和地球保护的概念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社会。
02 传承历史的生活之布
现如今,人们对于风吕敷的需求更多是基于礼物赠答的层面上。例如关西地方的「婚礼内祝」、「快気祝」(祝贺病愈)、「叙勲内祝」(祝贺授勋)等场合,风吕敷都被作为赠答礼品被广泛使用。
风吕敷,这样一枚简单的方形布,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反映了当时的世相风貌,不但将其传统完好地保存至今,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新的设计,在当代日本,风吕敷的故事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