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陇原青城看狄青 || 作者 王爱民


游陇原青城看狄青
作者    ‖   王爱民

在我们省会兰州市的榆中县北部,黄河南岸,有一座被誉为“风雅之地”的历史名城——青城古镇,距白银市只有25公里,近几年因其特有的历史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远近闻名。它曾经是黄河上游有名的水、旱码头,保存有完好的古建筑和古民居群,表现黄河上游古老风情的《老柿子树》《黄河浪》在此选景拍摄;它是兰州水烟的主要产地,而兰州水烟一度是朝廷贡品;它有风味迥异的青城干面、色香味俱佳的陈醋;还因近处的大峡风光、百亩荷池、黄河鸟岛、大川古渡、百年梨树、小河烟树等景观而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今年春夏之交,我也走进青城,一睹它的芳容。谁承想,这座古镇带给人的远不止以上这些。它和北宋名将、枢密使狄青有太深的渊源,为狄青任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因其“东西长、南北狭”形似“条”状,故称条城。后人为了纪念修建并保护它的大将狄青,故名青城。

我边看边羞愧于自己的孤陋寡闻。回来后急忙补课,从一大堆史料中抽丝剥茧,一窥究竟。不由惊叹我们身边曾经走出过这样一位嚄唶宿将,他的人生如此令后人扼腕长叹而我竟一无所知!

狄青生于北宋时的山西太原。那里曾经是宋辽战争前沿,民风尚武,少年狄青勤习弓马,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6岁代兄受过,刺配从军。幸运的是他因骁勇过人被地方官选送京师禁军。后世有人推测,狄青能进入禁军,两大优势不可忽略:一是武艺高强,二是相貌英俊;作为皇帝的近卫军,武功不好自然不行,其次作为和平时期的皇室亲军,长得歪瓜劣枣,肯定无法胜任。总之,进入禁军,使草根狄青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西夏李元昊犯边,朝廷选一部分禁军支援西北战场,狄青又一次幸运入选,而且首次交战就脱颖而出。据说狄青打仗时仿效北齐南陵王高长恭,戴着青面獠牙的铜面具,披头散发犹如凶神恶煞,冲锋陷阵所向无敌。西夏兵惊为天神,纷纷溃败。狄青受到主持西北工作的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还指导狄青学习文化,说将领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只能是匹夫之勇。狄青潜心苦读,熟记古今排兵布阵战术战法,自身文化修养也不断提高。在一次次的战斗和一步步的擢升中,狄青进入锐意改革、苦于边患又少良将驻守、求贤若渴的仁宗皇帝的视野,成为仁宗最为欣赏和信任的武将。当时他与当世的“文曲星”包拯一起,被视为救宋室于危难之中的一代名臣。狄青不负众望,平定西北边患后,又统领南征,平定困扰大宋多年的侬智高叛乱。班师回京的狄青,还特地率领部队为宋仁宗做了实战军事表演。几十年的南征北战,狄青因军功卓著,由下级军士渐渐擢升,做了马军都指挥使、枢密副使、枢密使。一时间狄青威名远扬,成了大宋朝的风云人物,深得众人爱戴和崇拜。

命运让狄青荣登人臣巅峰,万人敬仰;命运又让他陷入人事泥潭,不能自拔,最终被朝臣的唾

沫星子活活淹死!更可悲的是这些唾沫星子来自一个个名臣贤相,万世忠臣。

一切均源于那个显赫的二品枢密使。这是一个同宰相平起平坐的最高军事首长,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史料记载,宋太祖自知大宋皇权来路不正,为了永保江山万代,避免子孙皇位也如“黄袍加身”的军队叛乱推翻,特建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以制约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的权力。已经身居枢密副使的狄青平定南方后,仁宗皇帝喜不自禁,不听大臣劝谏,特事特办,执意让狄青做了枢密使。可是宋朝的国策是抑武轻文,此前鲜有像狄青这样一身军功又深得军人拥戴的武臣任此要职。是皇帝亲手打破了游戏规则。这一任命,让狄青担任枢密副使以来的各种不平、猜忌、惴惴不安达到了顶点。

翰林学士欧阳修是这种情绪的主要代表。他多次上书劝告皇帝撤免狄青,说武臣掌握国家机密又得军心,这对国家哪里有好处?并附会那年洪涝灾害就是上天对狄青所任非职的惩戒。当年与西夏作战时对狄青有知遇之恩、后身居宰相的庞籍也拿祖宗旧例反对,劝告仁宗,即使开国大将曹彬战功卓著,也只是享用朝廷厚赠,而未获枢密使重位,狄青何德何能敢执掌国家重器?著名政治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的名相文彦博则说:狄青军权在手,“朝廷疑耳”;仁宗说我身为皇帝,明知狄青是忠臣,何疑之有?文贤相却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翻出皇爷爷的不光彩经历;这句话太具杀伤力,以致仁宗百口莫辩,也注定了狄青的悲剧结局。

那么狄青究竟是怎样的人?是否重权在握真有二心于朝呢?应该说仁宗对狄青本人还是非常信任的。有史为证。狄青脸上有标志军士低贱身份的黥字,仁宗也许觉得狄青身为枢密使,这有碍观瞻,劝狄青用药水洗去。狄青谢绝了仁宗的好意,说:“臣非不能,故欲留以为天下士卒之劝。”意思是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我不是不能去掉这些字,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这几句话,太给武臣扬眉长脸了;仁宗自然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这一方面说明狄青不同凡响的见识,同时也能看出狄青对朝廷、对仁宗的一片忠诚。

狄青是缜密寡言、诚实本色之人。他平定了南方叛乱,但叛军首领逃跑了。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一具穿着金龙袍的尸体,有人为了邀功,给狄青建议:谁也不知道叛贼侬智高长什么样,这具尸体穿着金龙袍,就给皇上说这就是自封为皇帝的叛军首领侬智高。狄青说“不敢诬朝廷以贪功”,我宁可一辈子抓不到这个人,也不会因此欺骗圣上!狄青出身贫贱,发达后,有些阿谀奉承之徒吹捧他是大唐名臣狄仁杰的后代。他说自己不过“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我不过是机遇好,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怎么敢贸然高攀狄仁杰呢?连力主撤免狄青的欧阳修也不得不承认:“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

战场上无往而不胜的狄青很苦恼,理不清为什么对他有这么多的谣言曲解不公。在朝廷免掉他的枢密使之职,命“出典外藩”其实就是贬谪时,他还不知就里,向文彦博询问原故,文彦博直着眼对他说:“无他,朝廷疑尔。”吓得他倒退几步。最终,平息这帮文臣元老情绪的办法是狄青奉朝廷之命抱着颓丧的心情走向陈州(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但朝廷和文臣们还是不放过他,每月两次遣使“探视”。狄青一听有使者来,即“惊疑终日”,不到一年便“病作而卒”了,年仅49岁。

戏剧《狄青》中的威武形象

有人说有宋一朝堪称名将的只有两人,两个都死于非命:北宋狄青而南宋岳飞。但是,逼死岳飞的是万人所指的秦桧,罪名是“莫须有”,被明杀;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诗以明志,人们同仇敌忾为他抱屈。功业远在岳飞之上的狄青死于无端猜忌,实为阴杀,官家正史鲜有对他死因的公正评述。两相对照,狄青之冤实实难以尽述。也许狄青比岳飞走运,他碰到的不是秦桧这样的权奸,而是韩琦、欧阳修、文彦博这样的名臣,然而结局却和岳飞同样,甚至更不幸。我丝毫没有怀疑这些文臣巨擘的人品以及他们在处理狄青问题上对朝廷的忠心。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来妄议。那么,如果说岳飞在秦桧手下抑郁不得志,主要是人事的话,狄青在君子韩琦、欧阳修、文彦博们那里无端被猜忌,未尽其才,就不仅仅是人事了。顶层设计一旦偏差,就是天降刀子,地生灾祸,任你冤比天大,也是枉然。

狄青有幸生活在边患无穷的大宋,得以施展身手,实现将军梦;狄青又不幸生活在抑武轻文的大宋,功高如山岳却被人羡慕妒忌恨,招来无端猜疑。狄青曾幽幽地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韩枢密就是韩琦。这是备受文士恶气的狄青的无奈之言。在满朝进士的时代,脸刺黑字的草根狄青显得多么寂寥!不要说进士出身的韩琦们不屑与他同朝同列,连韩琦们的歌伎当着狄青的面劝酒,都敢说“劝斑儿一盏”这样侮辱性的话。狄青吃了没文化的亏,不懂文人把持的官场潜规则,也不懂道家进退之术,及时选择急流勇退,最终在血洒疆场后被朝廷及文臣贤相卸磨杀驴。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狄青死后尽享哀荣。“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不几年,仁宗的孙子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又苦于满朝找不到一个能征善战之人,自然想到了屈死的狄青。于是亲自撰文,派使者到狄青家祭奠,并将狄青画像挂在禁中日日观看。这岂不是白费精神!此后,北宋战事一败再败,直至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今天青城的城隍庙,正是狄青做秦州刺史时的议事厅——后人称为“狄青府”的地方。大殿门外明柱有楹联“善报恶报迟报早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檐廊上方正中高悬“浩然正气”巨匾。是对狄青命运的写照,也是对世道人心的安慰。庙前广场上,新建一座狄青石雕像。将军全身戎装,骑在疾驰的战马上,双目凝视前方,似乎正领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青城人以祭拜神灵的虔诚表达着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

作者王爱民,女,通渭人。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定西一中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作品散见省内外报刊。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