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散文】踯躅乡桥

远行异地的游子,似乎总在缅怀最初的故园。这让他们在“望尽天涯不见家”时,有可能从浩茫、空阔的岁月中,挽留住一些旧日的痕迹,并重返那些已然走远的时光。

并非都是梁园颓圯,已无家可归;或离乡背井,有家归未得。而是,置身异乡时,故园的一切,仿佛格外能牵惹游子那仿佛无休无尽的乡愁——浪迹天涯,却又魂牵梦萦地怀念老家;冲决故园的羁绊后,却又见月伤怀地眷念故园,这实在是美丽的矛盾。就仿佛,一切远行者,最先总是与母亲含泪挥别,但走得再远,也仍是“梦里依稀慈母泪”。

梦醒之后,销魂的回忆就开始了。从一点出发,向前,再向前,直到岁月深处,那乡野和田园之所在,那乡愁最初的根源。一只鸟,一棵树,一丛野花,一处河湾,半壁苍苔,一口古旧的井,三两间破败不堪的屋舍,都能勾起回忆,让他们在联翩浮想中,感悟到故乡的真切实在。难怪余秋雨会说:“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

最初的故园,似乎总在某条河边。那河,或宽或狭,那水,或徐或急。无例外的是,那河水,潺潺流着,在故园与外界间,划出明显的限隔。因此,在回忆的中心,必须有一座桥,一座跨卧水面、连接两岸的斑驳的桥。还有,比桥更斑驳的丝缕印痕,那属于时间和历史的旧迹。它与水声、风声连在一起,与来去匆匆的流年连在一起,与断断续续的记忆连在一起,与缤纷的鸟声月影和雨雾霜雪,连在一起——就像时光水面永泊的老船,那座桥,沉静地横在水上,横在夕阳残照的氛围里,横在空阔无际的岁月中;又恍若梦的影像,那座桥,在炊烟中若隐若现,在古书里横斜又横斜,充满哀婉、忧伤的诗意。

桥这边是家园,桥那边是远方。桥永远是离别的所在,正如古诗里掩映的长亭短亭。游子当年在这里,告别了亲人和乡土,从此漂泊流落,羁縻无定。怀念的时刻,这里当然是最重要的驿站。温庭筠诗中,最动人心魄的,我觉得就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短短两句,就将远游的萧瑟,凄迷的离情,苍凉的心绪,描摹得淋漓尽致,历历如在眼前。从此,铺霜的板桥,就成了最易让思乡者伤情感怀的物什。而夕阳西下的时候,面对“古道西风瘦马”,恍然想起“小桥流水人家”,心中,更不免生出“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和痛楚——思念的意绪,一旦踏上那离别时的老桥,便恍若得了一个还乡的承诺。

这样说时,我仿佛已穿透时空烟云,重返丘陵深处的老家。淙淙流水声中,那座古老的青石板桥,那桥上存留的斑斑印迹,便从记忆中涉水而来,清晰地呈现眼前。

桥建于何时,不曾细加考证。但看那斑驳的苍苔,看那石间罅隙里,斜生的荒草、野树,就知道历史悠久。那过渡和连接,给予后人的德泽,自是无可估量的了。在相对闭塞、落后的环境中,一条向外通道的打开,可以让许多事物豁然改变。

桥极普通,十余米长,三四米宽,纯一色的长条青石勒砌,简洁,平整,光滑。作为饰物,一条呲牙裂嘴作吟啸状的长龙,横贯桥身,亦以青石雕成;不仅形神兼备,那设计尤为巧妙:龙昂首向下游,翘尾于上游,身子幻为桥面,仍给人栩栩如生之感——特别是风起云涌、惊涛激荡时,那龙,便恍若要驮着石桥,驮着两岸青山,一村乡人,腾云驾雾而去。

桥下那道绕村而过的河,其实并不敞阔、急湍。冬春时节,如吟着牧羊曲的少女般,恬静温柔。“野流无人桥自横”,韦应物的诗略作篡改,用在此处,再恰切不过。荷锄的农人从桥上走向田野,牛群和鹅鸭从桥上返回家园,他们的身影,在霞光或暮色里,一样的悠哉游哉。夏秋两季,山洪暴发,水激浪猛,浊流滔天,有时甚至如困兽一般,咆哮而来,跃出河床,漫桥而过。河本无名,跨卧河上的桥,却叫“龙头”。久而久之,以桥名地,那依山傍水、散漫在青龙、白鹤(两座山)间的几十户人家的村落,便被叫做“龙头桥村”。

在川中丘陵,溪流密布,沟壑纵横,这样的石桥,几乎随处可见。老家人夸赞某人古道热肠,仗义好侠,所举事例,多半是他曾经“修桥补路”云云。年长者教训狂妄少年,总是说:“你娃狂啥?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是极具震慑力的话。不信,看看他们额头,满勒着沧桑岁月的印痕呢,如那溪流沟壑般,纵横密布。不消说,那一座座或长或短、或宽或狭的桥,早被他们用脚步,丈量了不知多少回了。

桥头是片小树林。有槐,有柳,也有黄葛和桤木。或疏或密的枝叶斜斜伸展,点衬得那桥,越发古朴、幽静。冬日早晨,霜或雪落在桥面上,或厚或薄的一层。霜雪上面,又常常有梅花形的狗迹,或“个”字形的雀鸟爪痕,斜斜地写着野趣。然后春天来了,桃红李白各争艳,油菜花也遍地金黄,桥头树木里,往往会停集或翔舞着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和蜻蜓。盛夏的黄昏,桥上戏耍的顽童们,不知谁一声呼哨,齐齐地“一猛子”扎进河里,嚣腾的叫喊和水声,将暮晚高远的天空,摆荡成瑟瑟作响的清铃。夕阳沉下去,夜色漫上来,坐桥上乘凉,听桥下水声,看头顶明月,两岸的桤木和槐柳,衬着参差交错的房舍,朦朦胧胧,清清浅浅,很有些婉约词的韵味。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这里度过。或“敲针作钓”,或中流击水,那记忆,纯然而美好。然后长大,上学。每天少不得要和小伙伴们,过桥好几次。蹦跳着去,雀跃着回,桥上河里,不知洒落了多少欢声笑语,多少喜乐悲愁。再然后,离开家园,到更为遥远的异地求学。每次离别,走上石桥,便不免意绪踌躇,弥漫着“早行客”惯有的凄凉落寞。

特别是秋冬时节,夜凉露冷,凛冽砭骨。站在桥上,被霜风一吹,头脑顿时清醒,腿却禁不住发软;仿佛踩在父母温暖、柔软的肩上,怎么也不忍迈开步去——现在想来,那桥,多像父母为我耸起的肩头,它托举着我,一步一步,向着遥迢的道路。我由此走向梦幻般的远方,一直走到现在。那石桥,那布满厚茧的肩膀,那生命最初的梦痕,却像河面上的一圈圈涟漪,至今仍溢漾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如今身居闹市,那石桥离我,已很远很远。它离故园,却很近很近。这些年来,我像无根的飘蓬,在命运的风里,起起落落。忙碌奔波中,见了许许多多桥,过了许许多多桥。最难忘的,仍是故乡那青石桥。我时常梦见在那桥上行走,踯躅。每次回家或离家,总会在那桥上徘徊。瞻前或顾后,漂泊或回归,一样让人有着某种伤恻,像温馨而痛切的人生感喟,莫名颤响在心里——从故园出发,游子的路,四通八达。但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我这无羁客,也仍是父母放飞的一只风筝,情感的线头,永远系在那古旧的桥栏上。

那是我从故园走到现在的起点,也是我每次精神还乡的终点。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0)

相关推荐

  • 千秋岁引·就地过年 || 同题雅集 ||【总433期】​

    千秋岁引·就地过年 受疫情影响,为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就地就过年,取意"每逢佳节倍思亲",填词<千秋岁引>. 本期出题:墨苑拈香|自牧 本 期 作 者 |坐看云起|勤棋疏画 ...

  • 【对联赏析】联题故乡

    联 题 故 乡   出题人:张新阶 点    评:章  甫 组   稿:罗春安 胡孙文 故乡,它同爱情一样,是古今中外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耳闻目睹,故乡总给人一种亲切感.即使'无颜见江东"的 ...

  •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同题诗《行走的乡愁》展播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 縂第 肆拾叁 期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 社      长:李不白 总      编:天中山人 副  总 编:素   心 副  总 编:李文豪 特邀评论:周 文 海 主      编: ...

  • 【诗词鉴赏】一声雁声 一缕乡愁,十首闻雁的诗词,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品 ADMIRE 鉴 秋色渐深,大雁也将要飞往南方.千百年来,大雁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那一声声雁声,注满了浓浓乡愁.是唐代诗人杜甫笔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 ...

  • 五月美玖 散文 雪乡往事

    师范毕业,我又回家乡教书,两年后,被调到小城里工作,安了新家.开始,诸多不适应.比如,没有老家那样大的院子可以栽花种菜.还有两点一线的忙碌工作和生活,使人无暇顾及觉察四季轮回的变化.尤其是冬天,即使下 ...

  • 马富海||【散文】白河桥之恋

            白河桥之恋 文/马富海 一 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南阳的白河大桥,是刻在我童年记忆里的两大雄伟建筑.它们是站在低洼处的我,能看到的两座隐隐约约的山峰,承载了我对远方.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待和 ...

  • 散文:廊桥雅叙 | 邹富春 主播 | 李萍

    长风文艺  廊桥雅叙 邹富春 苗乡兴文的宋江河上共有五座大桥,但唯有一座颇具特色,桥上有餐馆和茶坊,它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做蓝月廊桥,和前面的双佛大桥相互呼应,为这座小城倒也增色不少. 某次黄昏应邀, ...

  • 散文《蟹桥》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在盘锦市盘山县古城子镇,东南10余华里有一条河.此河是由外辽河.浑河.太子河,3河汇聚的一条主流,叫″三岔河″.它流经100余 ...

  • 【山西】姚红权丨散文/我的家乡叫孙庄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姚红权:山西万荣人.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曾任企业新闻中心总编.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诗刊>.<工人日报>和<山西文学& ...

  • 【河北】凤彬丨散文/东边的桥(外一篇)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凤彬:河北沧州人,早年从军,后转业地方.业余喜好文学创作,陆续有诗歌和文章见诸报刊及互联网文学写作平台. 东边的桥(外一篇) 凤彬 沿居住小区后面的学院路往东走,行不多远有一座大 ...

  • 周末步上海心桥,广州街坊好开心

    周末步上海心桥,广州街坊好开心

  • 文学原创•《母 亲》(散文)康桥著

    母 亲(散文) 康桥著 虽然母亲离世很多年,但是她那慈祥的容颜,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没念几年书,她只有小学文化.那时也是由于家庭贫寒再加姥姥有病,她只好辍学回家做饭带弟弟.母亲虽然不上学了,但是有 ...

  • 散文||故 乡

     故   乡 申红兰||山西 我的故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七八岁时,我就随父母举家迁往外地.所以,故乡于我而言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记忆. 小时候,妈妈在村里当教书匠,我常在同村的小伙伴家中玩耍,直玩到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