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德太极拳习练系列谈 (下)

编者:刘成德先生, 山东济南市人,陈式太极拳大师洪均生先生弟子,曾代洪师去杭州、大连等地授拳,并应邀去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传授拳法,深受欢迎。洪均生老师逝世以后,为了发扬光大洪老师所传的陈式太极拳,力主把这套拳定名为洪传陈式太极拳。现为济南市“洪传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本文分上下刊出,刊出时略有删节。题图为刘成德老师在领练拳式
与人交手,实践出真知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门类,不是舞蹈,不是体操,更不是花拳绣腿。陈式太极拳更是一个实战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练拳练架子只是知己,怎么样知彼?进而验证自己?则需要动手交手,从实践中试验。
太极拳有一个很好的实验方法——推手。这是前人在总结实践中找到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在学习练习到一定阶段,可以通过推手来校验自己的水平,找劲逐渐到懂劲。关于推手的要求前人论述已经很多,简单地说就是要按太极拳的原则推手,要顺对方劲,既不能顶扛,也不能丢劲。自身要圆,随遇平衡;周身要松,掤在其中;粘连粘随,与人同步。初学者不要怕丢人,不要想沾光,更不能蛮力欺人,沾光就是吃亏。要有太极大思维,阴阳平衡,不丢不顶,把自己的事做正确就是有功夫,与对手同步就是知己知彼。
还有一些人怀疑,太极拳慢慢悠悠,能打人吗?能与拳击、散打等自由搏击吗?我认为太极拳既然是一种技击术,就不存在和什么人,什么派交手的问题,我主张与任何人、任何拳术都可以试验。推手是太极拳找劲的一个好方法,是师友之间切磋的好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试验办法,真理是不怕检验的,太极拳是真正的武术,不回避任何技击检验方式。进一步说,我们在练习和实践中,应该积极与各门各派友好试验,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各家所长,不断修正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一个追求真理的人,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是不怕丢面子的,失败是最好的老师,善于学习总结改正才能成功。
我愿意把我的老师洪均生先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问问为什么,多实践”,希望大家以此为座右铭。
洪均生先生
太极拳怎样才能出功夫?
太极拳怎么练?我觉得还是离不了太极拳的理,我的看法是一松,二圆,三意,循序渐进。
第一要松,松就不简单,任何运动都需要松,我们平时上讲台讲话也要放松,不松就会紧,只有松了才会心平气和,收放自如。从练拳讲,松了才会气血周流,打通经络。所谓内家拳不配合气是不可能的,气到血倒,气为血帅。比如枪,一个小小的弹头,产生这么大的冲击力,是因为有气在推动它,是气的压缩产生了力。没有气是不可能的,但松也不是瘫。所谓僵是一种生硬的蛮力,太极拳讲不用力是不用蛮力,不能僵硬。松了以后不是没有力,放松和有力不是一回事,两者不矛盾。
怎样做到松?
是要经过多年的磨练,不要使蛮力,练的时候不要图快,欲速则不达,要按照太极拳的理去做。松本身就是很自然,不要拿捏,别过于追求什么东西。松肩转腰我们每次都强调,为什么做不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悟尔”,悟不了没有关系,不定什么时候,豁然贯通!功到自然成。
因为太极是无极而生,根本是一个圆,所以要练圆,我们这个拳就是在圆里面找。练圆以后才能体现阴阳,体现对立统一,有了这两方面基础以后,用意念去指导,用意不用力才能达到。
要想练圆必须松下来,各处配合好了才能圆。内外都要圆。阴阳在圆上面表现出来,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圆上面阴阳才统一,统一就是不偏不倚,阴阳是平衡的。体现在圆是太极图,但这个圆是个球体,是立体的圆,我们追求的是这个立体的圆。
太极在腰裆,为什么?
因为“暗换裆劲神不知”,通过腰裆转动,把劲引化了。所以我说太极拳不是对抗项目,是引化,老百姓讲话是“诳人的”。对方来了力,借对方的力,引导他犯错误,诳对方的力,这就是太极拳。通过什么方法呢?走的是圆的切线,在圆的切点上擦出去,所以腰裆要松要圆。但话说回来了,你没有腰裆劲拿什么“换”呢?关键还是练腰裆,腰为主宰就是指的这个问题。
“牵动四两拨千斤”是指的什么?
“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个四两我认为是重量+速度。自己保持平衡,,引化对方失去平衡,在对方失去平衡的基础上,不是前引就是后加,加速其不平衡。有人误以为拿“四两”去拨动“千斤”,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个前提——“牵动”,只有千斤这个速度起来了,引透了,在后面在加点速度,更加其失重,帮着他犯错误,我说太极拳是“落井下石”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太极拳不是对抗,是引化。要想做到引化腰裆就不能死,要转起来才能分力。人先天不会顶,人的这种僵力也是后来形成的,小孩子不会用力,很放松。只有圆了才会滑,圆中有引。像车轮子,它按自己的运动规律旋转,投一个石子,马上会被打出来,并不是车轮子有意识,是圆的旋转造成的,接受石子的那一点对圆来说是接点,在外边是切点,石子被圆抛出沿切线飞了。
我们练太极拳就是练这个圆,八卦在手脚,五行在腰。四肢的方位是死的,腰中的五行是活的。腰好比电机,四肢好比是叶片,是电机带动叶片旋转,腰运动带动四肢动,转的快了就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因为成为一个圆了,外力来了自然一触即发,从切线引化出去了。这一点我们练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在往往是该动的没有动,不该动的动了,四肢晃动的太多了。
怎样才能找到这个“掤劲”。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是太极拳前辈总结的八法,加上前、后、左、右、中定为十三式。这里面掤劲是一个关键,是贯彻其中的,没有掤劲什么事也办不了,八法用起来是一个整体,分不出正隅。前人对于掤劲有许多解释,我这样表述:掤劲是把对方的劲化开,破坏他的中心,提高他的重心,减小他脚下的摩擦力,使其失重无法用力。
掤劲有人理解为架住,有人理解为顶住,还有人从字面上寻找含义,都不确切。架住是在下面,实际上在上面一样可以掤;顶住是小力支撑大力,但掤不是僵力;掤不一定有胳膊上,腿上也可以掤,它是一种圆的引化,引中有放,阴中有阳,动摇对方的根基。
有掤劲才能懂劲,只有懂劲才能“制”和“止”人家的劲,才能“借”和“截”;懂了劲还得把人引透,引不透化不开对方的劲,化开了法才好使。
刘成德先生

怎么样练出掤劲?
还是从腰裆里练出来。所以这个练是个综合性的,缺一不可。身体节节贯穿。身体放松了,上下相随了,外表敏感了,增加了灵敏度,才会所谓“听劲”,没有灵敏度听不了劲。拳谱上说“上下相随人难进”,自身是一个整体了,贯穿了就有了功夫。“沾连粘随不丢顶”是指与对方同步,能听对方的劲,能掤住对方的劲,达到同步,同步就是没有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控制对方,发挥我的优势,所以这个掤是一系列的结果,是太极拳有没有功夫的体现。
太极拳与站桩的关系。
站桩是内家拳练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太极拳也讲站桩。太极拳是两方面的:由阴到阳,由阳到阴;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我认为站桩求的是静,是松。所谓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安静。闹市中也可以求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为什么?专一了,精神高度集中,别人讲话可以充耳不闻了。所以静不是无声音,是内里的静。
站桩为何能达到静?用的是意念,太极拳的站桩我认为是意念练拳。平时练拳是外动内静,站桩是外静内动,用意念去调气,找里面的势。人们所说的大圈到小圈,小圈到无圈就是这个问题。从外形的开合,到外静内动,到无圈了。无圈是没有外形的圈,但它的意念圈是有的,是无形的,还是按圆的规律走的。
我自己有时也闭上眼睛琢磨,不一定是站桩,坐着也可以,用意念练拳,劲怎么走,手怎么出,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拳,将来与外形的练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阴阳互成。但我不主张初学者就练站桩,因为初学者静不下来。
太极拳将来练的是无法而有法,无形而有形。
刘成德与恩师洪均生合影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