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武术”词义转变考论(2)

——日本“武术”词义及其近代走向

编者:今天说的是源于古代中国的名词“武术”,被日本吸收后,经历了怎样一个蜕变过程。而本节关于日本明治时期,“日本武术”一度 “处于严重的衰落态势和消失的边缘”的生动描写,读来很有兴味,似可引发我们若干的联想

(续前文)

日本“武术”词义及其近代走向

1. 日本幕府时期“武术”已是与“武艺”等同的概念

无论“武艺”还是“武术”,都是源于古代中国的名词,后被日本吸收。据考察,至少自日本江户时代(1606——1868)初期,“武术”就已和军事战争相脱离,逐渐成为与“武艺”涵义大致相当的名词,相互混用,甚至呈现出取代“武艺”二字的趋势。

1543年(日本天文十二年),正是明嘉靖二十二年间,一艘开往宁波的葡萄牙船只,因暴风雨而漂流到日本九州的种子岛,船上三位葡萄牙人所携带的火药枪被当地领主购买仿制,火器从此传人日本并扩散,随在其后日本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原本的刀、剑、长枪等冷兵器黯然失色,与之相应,剑术、枪术等也从搏斗杀伐技术逐渐向艺道境界升华。江户幕府前三代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德川家光都非常注重武艺,特别是德川家光,除自身练习外,还从政策上大加鼓励,成为历史上少有的重视武艺的当政者。曾任德川秀忠、德川家光两代将军兵法师傅的柳生宗矩,于1612年(宽永九年)完成了集新阴流技法与理论大成的《兵法家传书》,被视为日本“剑圣”的宫本武藏于1643年(宽永二十年)秋写作《五轮书》,此两部著作成为后世日本武道理论的经典。在《兵法家传书》中,“武艺”与“武术”各仅

提及一次,更多出现的是“兵法”二字,不过,书中所言“武术”已经是与“武艺”或“武技”相当的概念了,对于柳生宗矩来说,乃是通过“武艺”、“武术”的修炼而探求“兵法”乃至更深层次的“道”,达到自我超越与完善。《五轮书》中则并未见“武术”二字,而称“武艺”,将剑术视为“武士的艺术”。在随后1683年(天和三年)面世的《鉴极兵法》记载:

将军德川家光时代过后,已经没有当权者像家光那样鼓励和奖励人们习武,武术变得可有可无。原本被说成武术名人是很荣耀的事,可是到了那个时期,被说成武术名人时,人们就会说:不,自己不会武术。所谓的“玉不被识则不发光”,有武术造诣的人,也隐迹江湖了,剑术也已经是引入思古的遗物了。(郑旭旭袁镇澜 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术发展轨迹2011)

这段记载当中已较多地使用了“武术”的概念。在此后的较长时期内,大致是“武艺”与“武术”通行混用。直到江户末期至明治(1868  1912)初期,日本已基本使用“武术”一词来称谓各种武艺。如1843年(天保十四年)的《新撰武术流祖录》,记载了日本武术各流派名家,书名便直接以“武术”综括。此外尚有《武术系谱略》等文献,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以“武术”作为剑术、柔术、弓术,以及枪术、棒术、薙刀等统称的情形。

可以发现,在江户时期日语中使用的这些“武术”词义,与中国固有涵义已经不同,是狭义的技艺称谓。而这种使用法,反倒与清末民初以后中国所使用的“武术”是一脉相承的。

2. 明治时期“武术”与“武术家”在日本仍广泛使用

明治时期,日本锐意革新,奉行脱亚入欧政策,官民一体,鼓吹文明开化。武士阶层被废除,旧有武士生活无着落,甚至流落街头卖艺,很多人贫困潦倒。作为武士教养象征的武术也渐被淘汰,处于严重的衰落态势和消失的边缘。明治政府一度发布了“废刀令”,禁止击剑活动。嘉纳治五郎后来回忆说:从当时社会上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武术之类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东西,因为武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过时的、不再流行的旧事物。在这种情形下,武术家们往往连糊口都很困难。比如,那个有名的剑客榊原健吉,居然也落到以举行击剑比赛收入场费来获糊口资本的地步;又如,某个柔术家也与其他角力士搭档表演收取入场费。在那个时代,武术的确是十分冷落的。(泉敬史 何英莺 武道2007)

从当时政府的角度来看,武术仅对于警察有实用价值,因而受到警察部门重视,从明治十四年(1881年)开始,一些武术家被警视厅聘为警察或警官武术教练,得到较优厚的经济待遇,成为保存武术的最后领地,为日后日本武术的复兴储存了人才。

明治政府初期推行欧化,经过十年左右,官方与民间意见开始分歧,民间兴起回归日本传统的议论。以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志贺重昂发表《国粹保存旨义)作为标志,终结了被称为全面“文明开化”年代。这时期,日本传统精神开始受到民间的重视与提倡,日本武术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其价值也被重新重视。明治中期以后,经历了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的“日清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自信心大为膨胀,日本社会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大日本武德会”在这一时代潮流下成立于京都。作为形式上趋向统一的组织,在各种场合的言说与文字记录中,常常需要对先前呈自然分散状态的各流派剑术、柔术、弓术等等使用相对统一的概念,所以,“武术”及“武术家”等词的出现更为广泛了。(待续)

作者简介:季培刚(1982-  ),男,山东蓬莱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武术历史与文化。本文原刊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第1期/2015年2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