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人物]郑永禧:继一邦文献绝续之任
记者巫少飞
“衢州最后的解元”
郑永禧
在《王国维年表》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光绪十九年(1893),王国维赴省城杭州应乡试不中;光绪二十三年(1897),王国维再次参加乡试,不中。而与王国维一道参加浙江乡试的衢人郑永禧,却在1893年、1897年的乡试中,一中副榜,二中解元。
在文史老人胡凤昌编的《郑永禧年谱表》中,我们知道,郑永禧于1898年,也就是“戊戌变法”那一年,进京参加会试,不中。解元乃浙江选送给朝廷的第一名人才呀,何以郑永禧进京会试时名落孙山?鄢卫建分析道:“在郑永禧生活的年代里,已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已有《时务报》《国闻报》《西学书目表》等。特别是科考内容的改变,已让郑永禧难以适应。当时,除了考四书五经外,也考历史、政治、时务。如此,郑永禧准备的知识与考题已错位,故名落孙山也在情理中。”
我们习惯上把19世纪中叶至“五四”运动作为近代史,这样的划分表明,近代史对中国人来说首先是屈辱的历史。魏俊杰在《不其山馆文存稿》及郑永禧的著述中发现,在那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史上,郑永禧作为一个老派的文人,并没有参与“公车上书”;在重大社会转型期,郑永禧并没有表现出维新人士、改良派的前瞻眼光。
虽然这样,但我们依然不能苛责郑永禧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表现,这是因为郑永禧在之后的岁月中,完成了一个潜心古学的旧式知识分子所能坚持的最后天空——编纂《衢县志》,这也许是“汉学”于衢州的最后巅峰之作。
郑永禧《衢县志》书影。
以身殉志
困厄似乎一个接着一个,13岁诗惊四座、32岁即名动省垣的郑永禧,在会试不中后又因“衢州教案”而被削去功名、入狱受审。那一年是1900年,整个西安县(现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的部分)也因“衢州教案”被处停止科考5年。
在经历了教员及短暂的恩施知事后,郑永禧于1917年辞官居衢城老家。此时的他已立修志之志。可郑永禧并没有得到当地官绅的任何支持,且当时的衢州文人甚至普遍对地方文献采轻薄态度。“至于经用,尤感支拙,迭请官绅续筹,无或应者。危疑艰困如是,而先生持以毅力……”故煌煌百万言《衢县志》实乃郑永禧独力行之。
凡街市坊表、寺庙题记、衙署碑联、宗谱序跋以及穷乡僻壤的木雕石刻、断简残篇,郑永禧无不加以搜罗和考订。考典章之得失,补史乘之缺遗。对每个问题,郑永禧都要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实面目、来龙去脉才行。仅嘉庆《西安县志》,郑永禧就纠误有百数十条。
暮鼓晨钟里奋笔疾书,青灯黄卷前戛戛独造。在编纂《衢县志》的后5年里,郑永禧焚膏继晷,去芜存精,亲手缮录。郑永禧于夜间编修,而当时的电炬炫目,对眼睛刺激特别大,书成时,郑永禧竟双目失明。即使如此,郑永禧依然以铅笔摸纸作书。推究、校雠、辨析,不厌精详,如此共历10年,煌煌《衢县志》成。而郑永禧也于书成的4年后去世,以身殉志!
1936年,在郑永禧去世的第5年,民国《衢县志》由衢州联立平民印刷厂印制发行。名士余绍宋为此书校订并写了序:“此编为书,凡三十卷,各为纲目,条理秩然。就体例而言,已胜旧志,其中方言及碑碣两篇……精审为全书之冠。其他诸篇,亦极抉择辨证之事……”
尽管民国《衢县志》是一部旧体例的志书,但郑永禧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百万字的《衢县志》,为三衢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翔实史料。郑永禧的《衢县志》师古而不泥古,经营结构,别具卓裁。此志能博采陈鹏年《西安县志》及姚宝煃《西安县志》之长,独辟蹊径,有独到见解,自成一家。
《衢县志》一出,乃衢之幸,又岂独衢之幸哉!早在1929年,余绍宋就断言:“余敢谓衢人更无能出其右者!”毫不夸张地说,郑永禧以一身而继一邦文献绝续之任,其功伟哉!而除《衢县志》外,郑永禧还著述有《姑蔑地理变迁考》《衢州乡土卮言》《烂柯山志》《西安怀旧录》《春秋地理同名异名考》《竹隐庐随笔》《高密易义家传》《不其山馆文存稿》等。
郑永禧去世后,余绍宋为其墓铭:“卓尔一编,踵武盲史,秉斯精诚,虽死不死!”图片由衢州文献馆提供
郑永禧闱墨。
郑永禧13岁时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