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临终前曾发生过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分别都是什么呢?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七月,始皇帝(因为是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又称始皇帝)嬴政驾崩于原赵国境内的沙丘行宫。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开创了我国两千余年封建制度的伟大帝王,始皇帝嬴政的一生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波澜壮阔。根据史料《史记》记载,始皇帝临终的前一年,一共发生过三件大事,而且这三件大事还都象征着天意!

那么,这三件大事分别都是什么呢?

备注,以下事件的注释仅代表笔者个人浅见,所以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朋友,还请在评论区指出,谢谢。

事件一,三星一线之荧惑守心

秦始皇36年(公元前211年)春末,始皇帝嬴政在巡游的时候突然碰到了百年难得一见的“荧惑守心”奇观。这里的“荧惑守心”在现代看来无非就是个普通的天文景观,但在古人看来,那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原因在于,“荧惑守心”每次出现,几乎都意味着一次血雨腥风的来临。

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存世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总共出现过23次“荧惑守心”景象。而这23次当中,以公元前478年的楚惠王熊章之乱,公元前211年的始皇帝驾崩,公元前7年的汉成帝刘骜暴毙,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为主要显现点。

这里笔者需要提到的是,“荧惑守心”在现代的解释为,土星和火星及天蝎座中最亮的恒星“心宿二”加上地球,一起达成三星一线的天文景观,即“荧惑守心”景观。备注一下,这个景观上次出现的时间是在1986年2月17日。而除了现代这个平淡无奇的天文景观解释外,“荧惑守心”在古代还有一个令统治者恐怖万分的另类解释。

根据《春秋》及《竹书纪年》等古代典籍记载,每逢出现“荧惑守心”的景观,则必然代表天下要陷入灾荒之中,而造成这种灾荒的原因可能是由外界引发的战争,也可能是由内部统治者所造成的无辜杀戮(这个景观在古代就代表着战争与死亡,西方也是,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化解)。

说到这里,笔者插嘴一句,始皇帝当年碰到这个景观的时候,恰好是他刚结束第四次巡游之时,而且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那时已经染病)。作为一位刚愎雄猜的君王,始皇帝碰到这种景象或许并不会太过慌乱,但如果与下面这件事连在一起,那或许就会另外的情况出现。

事件二,来自天外的陨石

史料《史记》中有这样一段原文记载:

“(始皇帝)三十六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fán)销其石。”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就在“荧惑守心”后不久,便有一块天外陨石降落在东郡,而且还有人在上面发现了“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句话。至于后面的事情则稍微有些残忍,那就是始皇帝让御史将周围的人逐个盘查,在没有得出结论后选择将周围的人全部诛杀,并销毁那块陨石。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非常看重天象及天意的,不然也不会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而这块天外陨石因为是从天而降,而且还直接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那作为统治者的始皇帝,又怎么会不害怕不担心呢?尤其是在他,刚刚经历过“荧惑守心”这个象征着战争与死亡的天文景观后。

说到这里,笔者想插句题外话,始皇帝本人其实是一位非常自信且有魄力的皇帝,不然也不会有秦朝的大一统之江山社稷。然而始皇帝的这种自信,有些时候却显得过于盲目,比如在他已经病重且接连出现了两个不利于自己的“上天示意”后,却依然不肯将长公子扶苏叫到身旁或放回咸阳。如果说当时的始皇帝真的这样做了,那别的不敢说,起码秦朝不会是二世而亡的。

事件三,沉璧失而复得

史料《史记》中还有过这样一段原文记载:

“(秦始皇36年,天降陨石后一个月)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hào)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壁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

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始皇帝的一位使者在夜晚路过华阴的时候,一个人拿着块玉璧说要找滈池君,而且还说今年就是始皇帝的亡命年。而始皇帝在听到这句话后先是沉默良久,然后才慢慢回道,鬼神也不过只能知道一两年的事情罢了。而后又屏退众人自言自语道,祖龙应该是指先人(言外之意不是自己)。

这里笔者还得插句题外话,那就是这块玉璧后来始皇帝让人拿去少府审查,而少府得出的结论是,这块玉璧早已在秦始皇28年时,就已经因为要祭祀水神而被丢入洛水之中。此外,始皇帝曾让人卜卦后得出结论,要想趋吉避祸,只有外出巡游及迁移百姓才可以(当年便从其他地方往北河及渝中两地迁移了三万户)。

最后,关于“秦始皇临终前曾发生过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分别都是什么”这个问题,笔者个人给出的回答是,这三件大事都在同年发生,且按照时间的划分依次为,秦始皇36年,第一件事即三星一线之荧惑守心出现,第二件事即来自天外的陨石出现,第三件事即沉璧失而复得。

参考资料:《史记》《秦政记》《中国文化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