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打苇人【纪实摄影】
据发掘考证,白洋淀早在3千多年前即产苇席。唐宋时期白洋淀的苇席作为地方特色土产品上贡朝廷。《保定郡志·食货志》记载:唐朝时土贡“苇席三千领”,宋朝时“席两千领”。及至明、清时期,苇席在白洋淀已有相当的发展,因白洋淀低洼易涝“除织席一条生路别无活计”故妇女编席织篓,男子即以卖席为贸易,“遍满直隶及关东口北”。
苇席过去主要是铺在炕上的。炕头是北方农村幸福生活的写照。“二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过去大部分农村人向往的生活。炕不只是用来休息的。炕也承担了做家务、休闲娱乐的功能。因为炕的面积比较大,大人在炕上做家务,如织布、纳鞋底、做鞋垫等等,小孩子们则在炕上玩游戏。来了熟悉的客人,也是往炕上让。特别是冬天,烧炕让整个炕都非常暖和,炕就是幸福的窝。有土炕,就必须有炕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睡炕了,也就不用苇席了。苇席的销量每况愈下,现在苇席养不了家了,所以,年轻人很多去外地打工了。曾经全村老少编织苇席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部分家庭还在延续着这项难以割舍的技艺。
冬天来了,又是收割苇子的季节。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小金鱼
摄影:小金鱼
摄影:小金鱼
摄影:小金鱼
摄影:小金鱼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摄影:林下风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