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虚寒——胃寒吴茱萸汤,湿盛五苓散
阳明六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1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胃寒气逆,则欲呕吐。胃为阳腑,寒则不降,故属阳明。吴茱萸汤,温胃寒以降气逆也。得汤反剧者,此为上焦之痞热,非关中焦之虚寒。痞热不泄,而温补中焦,必得汤反剧,故知在上焦。
2 得汤反剧者,病在上焦之痞热,不在中焦之虚寒,此可观太阳篇,泻心汤病理。
论;中医可以通过管理,变的越来越规范,配个药丸都得报备,但疗效未必越来越好。不能治愈,治不了病的事实也越来越明显,没有实际疗效,中医也是假大空,这些年疗效越来越差,中医确实坏了,这都是事实。
3 吴茱萸汤,温胃而降逆,回腑阳退脏寒,温中土以运四象,加人参补脾胃之气,五脏皆为阴而秉气于阳,其阳即为胃气。少阴,厥阴二经,皆有此汤,吴茱萸祛五脏之寒,其功力与附子相媲美。吴茱萸多多益善,不必畏其燥,证药相对,何燥之言。言燥者,皆是听后世庸家之遗毒,病药相反,燥必伤人,言燥者,谁也没亲自服用。一升,100克以上,具体不详。在加人参45克,温补中焦,此方完美。重点,不要畏惧人参之剂量,仲景原方剂量,皆中医行业标准。
4 吴茱萸汤和四逆汤对比;
吴茱萸汤是脏腑之寒,四逆汤是脾肾之阳虚。脏腑之寒,区别于脾肾阳虚,此当细心。四逆汤,是阳虚而三阴之盛,吴茱萸是脏腑之寒伤,胃寒为胃腑受外寒与脏阴之内寒。内寒者,少阴之邪,少阴与厥阴二篇中吴茱萸汤即是,脏寒之伤,而外寒者,食物之寒也,饮食寒凉而胃腑受伤之义。古代,秋时喝吴茱萸酒,就是为祛暑月饮食之寒气的,寒去则助胃阳之藏也。脏腑受寒,吴茱萸最效。脾肾阳虚湿寒,三阴之盛,附子干姜最效也。四逆是脾肾之阳虚,吴茱萸是脏腑之虚寒,此当细细研究,临伤寒之证则不易混。
论;深秋时节,睡觉容易冻肚子,然后腹泄,此可以用吴茱萸汤来暖胃,因中焦虚寒也。女人小腹寒,也可以用吴茱萸,比如《金匮》温经汤。新生儿在母乳与食物的过渡阶段,会出现腹泄不止,此可以用点吴茱萸,暖胃腑之虚寒,也可以打碎敷贴肚脐。余没治过小儿腹泄,也没经验,只是根据学习猜测。农村婴儿初食之前,有的会买点头羊肉炖汤给婴儿喝,就是暖肠胃的意思,羊肉性温,暖肝脾肠胃也。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太阳表闭,表解则呕止,不可以吴茱萸汤,治其呕也。
2 太阳十九,太阳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呕逆是阳明胃逆之证,但本条之呕逆,是寒闭皮毛,经迫其腑,表解里松,则呕吐自止。故呕虽为阳明证,不可攻呕。也就是太阳麻黄表闭之呕吐不可误以为阳明里虚之呕逆,更不可误以为虚寒,以吴茱萸汤而误攻之。
阳明六十二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1 太阳病,寸缓关浮,此是中风之脉,而尺弱者,则肾气不充也。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太阳表证未解也。“但”心下痞者,此以医误下之也。如其不下“者”,如病人不恶寒而渴“者”,(后者,无尺弱则不恶寒,必阳盛外蒸之义),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然尺弱肾寒,虽不更衣十日,也无所苦。其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救其口燥而已。渴者,五苓散主之。此不转阳明,而非燥渴,此为湿渴,因尺弱里虚也。表寒不解,内有湿渴,宜以五苓散,泻湿而解表也。
阳明六十三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痞者,太阴之证,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下之必胸下结硬是也。阳明之病,而见太阴心下硬满之证,阴盛即弱,故不可攻之。攻之脾阳陷败,利遂不止者死,阳回利止者,则愈也。
1 未经误治,心下痞者,此为太阴之证,脾阳之虚。太阴湿寒不升,则胆胃上逆不降,阳中之阴不降,即心下硬满。也是脾阳之虚,下焦阴寒上填,心下清虚之地。太阴虚寒,不可攻之,利遂不止者,脾败而死,阳回利止者,只是阳明阳虚,泻上焦之浊阴,则心下痞硬愈。也就是中气之虚,中败则死,不败则愈。(余在泻心汤后标注,多一剂知两剂已,不可多用)
阳明六十四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 阳明中风,此是腑热,口苦咽干者,此有少阳证,腹满者湿盛,此是太阴证,发热恶寒者,此是太阳表证,脉浮而紧者,是表寒外闭也。胃腑湿热,表也不解,若是下之,则阳明转为太阴,腹满而小便难也。(此为阳明坏病,猪苓汤证,救逆坏病之逆也。)
2 阳明中风,腑热燥实,当外蒸太阳表寒,为何不实,因有少阳之克,太阴之湿,故阳明不实也。若下之,则阳明之阳必转太阴之阴,阳明之湿热转为太阴之湿寒,故腹满小便难。腑未实,表未开,湿未退,下之必为坏病,而转太阴。
3 师言外有甲木之克,内有太阴之侵,挺有意思,此是专业中医思维逻辑,当留意。外有甲木之克者,内有太阴湿侵,阳明中风而不实,故不可下之。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广告——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