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文学•散文】刘永贵/四川/行走仁和
【作家简介】
一、苴却砚
今我来兮,杨柳依依,走进仁和这十里长堤,隔岸观景,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这里有江南水乡的花丛小径,楼榭亭宇已及小桥流水,这里有青山关不住的大河小溪。热爱生活的人们在这里乐此不疲,在湿地公园内赏荷花艳丽娇美。到路歇桥边的苴却砚博物馆观奇珍异石,一石一世界,每方砚都精美绝伦,走进展览大厅 ,《青铜砚王》震憾着人们的视角神经。在攀西峡谷要找到超过一吨重的苴却砚原石韭常难,因为没有致命裂缝的巨石极少,即使开采出来、从悬崖下抬上来也难,这块黄膘石近三吨重,这就难上加难。这方砚也是目前体积最大、最厚重的苴却砚,故称“青铜砚王”。这方砚雕刻了各种古钱币及残片500余件,其中编钟、鼎、爵、剑、铜镜、觚、匜较大的青铜器20余件,其设计雕刻的工程之浩大难繁可想而知。作品的构图谐美,石色逼真于青铜而暗含古泽,器皿造型圆浑立体,纹饰精致,是一件难得的珍品。还有《秋山牧图》,作品构图与雕刻鲜活精湛,松树苍苍劲繁茂,牛群小狗生动精致,远山雄伟挺拔,生活气息烈而且有宽广雄浑的意境,近景白色石皮晶莹剔透,如晚秋之秋雪,烘托寒秋的景色。拥有一方砚,更是文化人的标配。游人们品过这数百件珍品,如饮佳欣梨酒,润人心扉,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在云南永仁与攀枝花仁和的交界处,但见群山起伏绵延,有深有浅,或隐或现,层层叠叠,绰约多姿,俯看脚下,深山之间,悬崖峭壁之中,乱云飞渡,江水与乱石相激,波浪旋转,不离不弃。友人指点其间,方知峭壁之中隐藏神秘魂宝苴却石也。既是自然生成,更是阳光缠绵绻恋的作品。
二、一条土路的过往
也就是在这崇山峻岭中,从平地到拉鲊的五十二公里的土路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她就是史迪威公路么北延线,俗称西祥路,(西昌至祥云),八十年前,国难当头,为了使援华物资能够从印度缅甸运抵昆明重庆,当时政府组织了上百万的民工沿着滇西峡谷,怒江峡谷筑了一条人迹罕至的简易公路,史称史迪威公路,多灾多难后中华民族,危难之时都能挺身而出,他们英勇无畏仅凭简易工具修桥筑路,他们坚强不分男女与老幼,只因为他们都是中华儿女,生死关头,都懂得尽忠,一切都只为了那个瘦得皮包骨,五千年都打不死的老太婆,可爱又丑陋的母亲,一一我们的袓国,其孝心日月可鉴,气贯长虹,巧合的是咋天这条路以新后形式贯通,名叫攀大高速,从古至今,这条路上曾演义过多少神奇后故事,谁知否?
话说1800年前,蜀国丞相孔明先生,三擒孟获于邓赊豪猪洞后,班师回朝之际,大军行至拉鲊渡口,突然间江水波滔翻滚,狂风大作,船沉江底,孔明见这阵势也是回天无力,只好仰天长叹,焦急之余,他只好求助当地土著居民(蜀国军士称他们为蛮人),问询过江良策,蛮人告诉他,这是他在征服孟获途中枉杀无辜的阴魂未散,在向他索要人头,只有向江中抛撒如数的人头,才能平息冤鬼的怒气,孔明自知火烧滕甲兵已让自己折了寿,如果再乱杀无辜于自己更不利。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用面粉捏成蛮人头的模样,蒸熟后。自己沐浴更衣,设祭台焚香,然后将三千蛮人头一一抛入江中,说来也怪,突然间瘴气散去,波滔不惊,风平浪静,大军顺利过了江,沿会理方向奔去,从此蜀国的祭桌上多了一道蛮人头的祭品,传到民间就成了一道叫馒头的食品。
三、茶马古道上的驿站迤沙拉
古话说,墙内开花墙外香,像凤凰古城,香格里拉,迤沙拉这些保持原汁原味民族风情风貌的地域在中国肯定不少,但是像她们那么有幸被国人报道的不多,尽管哲人早就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理解者甚少,不识庐山真面貌,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反正喜新厌旧是国人的通病,因为通过外国人的报道而得到了国人的重视的现象当今较多,中国彝人第一村迤沙拉蜚声海内外,仁和又多了一张明片,公元1381年,朱元璋“洪武开滇“军屯而建村,长期的彝汉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俚濮民俗文化,反映在一砖一瓦,民族服饰上,以及生活习俗都无不彰显苏皖的细腻和彝族的豪放,拥有省级非遗的谈经古乐就是见证。
南方丝绸之路起于成都,从会理过金江拉鲊渡口,经迤沙拉过云南进缅甸,唐代迤沙拉设有驿站,该村核心地带地势平坦,村中央有一个一大水池,四周民居鳞次栉比,依势而建,村内街巷门肆,骡马客栈,多沿明朝南京先祖来时留下的遗迹,建筑风格多江南水乡风格,百年老宅游家大院,房屋木刻雕花,做工考究。这些深蕴民族文化的古朴建筑,不仅为当地居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而且为学界考察茶马古道留下了标志性的佐证,六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游子,远望南方,守卫西南边陲的这方净土,任银色的月光与四季的雨雪风霜把迤沙拉打磨的古色古香。
主 管:四川省文联
主 办: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
承 办: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分会
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
四川曾训骐三月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川书生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贾平凹、赵义山
顾 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