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大男孩只有工作和家庭?陈流还有真实和认真的思考
《炸·鱼》系列
当孩子有暑假,你不仅没假期,还怕暑假;当手机提示音响起,你心头一紧,不知是要还钱还要加班;当想抬头看星空,你的颈椎病不允许。陈流也和大家一样被生活裹挟,只是他有更多的真实和思考。
《炸·鱼》系列
陈流的作品题材充满各种可能性,人物和风景都能看出他的笔触和想法。选择如此多的题材,多是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如他所说“东北大乱炖”式的创作。
隐藏这之后的动力并不是公众认为的艺术家常规状态,而是年龄的增长和责任的增加。
《炸·鱼》系列
《炸·鱼》系列细节
陈流的父母是艺术家,外公是彝族著名作家——李乔。文化世家带给他的影响在外人可能有羡慕和感叹,对于他来说,是成为完美主义者的必要因素。
从他观察到真实存在的事物,到对细节的要求,再到用自己标准去衡量,这些都是暗示着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尤其绘画这一领域对他意味深长,他总是要求自己比同龄人更深入,各方面都比别人有更出色的表现。这一思维方式一直跟随,从20岁大胆的他,到现在40多岁更认真的他,保持不停衍生出更多想法。
只是现在,他要面对更多问题,需要快速适应不同角色的转化。时间被磨得零碎,能掌控的事又能有多少?
陈流开始学会适应,主动改变,用破碎时间“拼凑”出了《浮生若梦》系列,也学会了如何统一这些碎片,也在画中表达出了目前的心理状态。行程多,时间碎,但是他下笔的时候是经过更多的构思,更集中精力在一幅作品上。
《浮生若梦》系列
生活的难带给他很多无奈的选择,主题取舍是被动的,看到别人画得比自己好,他会焦虑。因为别人的出现把自己的要求会一步步提高。
但越画越有味道,他发现这解决了差距,让自己成就感,也成就了他。压力太多,他还是需要释放掉一些东西,需要找自己心理预期的想法,学会了在有限时间中找到重点。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画面有无奈,也有焦虑,他的心态更多是平和,不想渲染任何情绪,只想娓娓道来平淡生活中的美好。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Q:为什么画《炸·鱼》系列?这一题材如何去呈现?
A:从材料上,我创作一系列源于这种纸的效果,即便纸具有很大局限性,让颜料晕染的边缘呈崩裂的质感,但是刚好符合炸鱼的感觉。其次,鱼即便是死亡的状态,也有表情,这些是它们生前的表情,引起我的下笔。
《炸·鱼》系列
《炸·鱼》系列细节
这一系列具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对鱼的题材一直感兴趣,而且我不认为以食物的方式来看炸鱼,它们依旧具有活物的属性,只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态。
《炸·鱼》系列
《炸·鱼》系列细节
生与死是互动的两者,虽然我对死亡抱有敬畏,不过不是过度的怜悯,这只是生命的转化形式。炸鱼某种程度上不光呈现生与死,而是另一个我,虽然遍体鳞伤,生活充满压力,依旧保持愉悦的心态。
《炸·鱼》系列
《炸·鱼》系列细节
《炸·鱼》系列细节
Q:在《浮生若梦》系列中继续延续对动植物的描绘,为什么选择这些题材创作?
A:这来自记忆和生活环境,从小生长在云南,农耕文化丰富,植被动物都多,我看到这些虫子和植物都能看到自己,用它们表达我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互动关系。我们看它们,它们也是我们。
《浮生若梦》系列
它们的支离破碎和愉快,也是我们的写照。我的作品隐藏着忧郁,更多是用表面光鲜去掩饰,背后诠释的是现实的压力和伤感。我更希望是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即便有我可能无能为力,感受到被束缚的处境。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社会、生活、年龄种种都带给我一种不可控的感觉,我需要不得不接受,不得不面对。改变和意外是必然的,也是主动的。我不排斥改变,只是在寻找心境的需求,所以我也依然享受被动。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这些无奈和矛盾在凌乱的《浮生若梦》中体现。我深知这些本该清晰的想法,但又会走回困区。我更寄予创作一种冒险感,如悬疑小说,无法看透答案,将未知结果变成主题,最终给人一种属于我的惊喜。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Q:如何保持创作的活力?
A:大多数人从其他领域摄取营养,我更喜欢关注自己,和自己对话。什么是我?这些是否我想要的。带着这些怀疑,我去解读自己,寻找不足,会发现自己善于学习,更多看到的是缺点。
别人多是比我做得好,我就想办法弥补,无论是通过丰富的题材,还是尝试调整自己的风格。
《浮生若梦》系列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Q:我们需要弥补不足吗?
A:这种不足是一种惯性,我们这一代总觉得对不起别人,但是如今,我们其实一直在忽略自己,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反而对自己关照不佳。我不足的表现是不按照自己标准去规划自己,但是我们的缺点也是成就我们个人风格的因素。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
《浮生若梦》系列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