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我建议,取消寒暑假》

晚上,我正在剁一只白条鸡的时候,接到了老学生的电话,于是我一边剁鸡一边跟学生聊天,学生问我:“老师,你能不能帮我找个物理老师,我弟弟想辅导一下。”我说算了吧,别坑人了,现在不让有偿家教。

没想到这货转头又问:“老师,你辅导一节语文多少钱?”,我要不是案板上有只鸡,我肯定拿刀去剁她,合着坑别人不行,你就坑自己老师么?什么熊孩子!

这是今年来我接到的不知道第几个类似内容的电话,有同学找的,有朋友找的,有朋友的朋友找的,还有陌生人不知道怎么也找的……

每年放假的时候,我都恨不得人间蒸发了才好,也恨不得拿着大喇叭满世界吆喝两声:“我不辅导学生!”

最近出门看看,再瞅瞅朋友圈,发现培训机构又火了,什么小升初的,什么初升高的,什么衔接班、提高班、加强班的不一而足,而且还有优惠大酬宾,报两科送一科,来三个免一个……

说白了,就是让放假闹的!还不如不放假呢!

好家伙,学生的负没减,刚出了盘丝洞,又被抓进了狮驼岭,不光得做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上着辅导班,我估计很多学生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早知如此,还不如不放假呢!

家长呢?弄个半大的孩子在家,在家看着吧不可能,不看吧,又不放心,只好“花钱消灾”,送辅导班去,权当花钱雇人看孩子吧。然而这笔钱可不是一袋烟钱,动辄以千计。这要是在学校,够花半年的了,你说这假,还不如不放呢!

真想问问有关部门,说好的减负呢?这说好的减负不减倒罢了,怎么还增负了呢?

所以说,我觉得寒暑假还是取消了吧,大家都轻松些。一来呢,学生不用那么累,最重要的是,不放假,学生就不会出去游泳,不游泳就不会溺水,多好!二来呢,家长也少花点钱少生点气,三来呢,有关部门也不用成体提心吊胆,害怕又有在职老师被媒体抓了现行。

无非就是老师们辛苦点,其实老师们辛苦点又怎么了,还不是应该的?话又说回来,学生不放假,也不用担心他们溺水了,到时候也就不会出安全事故了,可见有一弊必有一利啊!

再说了,本来这一年两个“大假期”,就成了全社会挂在嘴上的话了,与其说是羡慕,不如说是嫉妒恨。正如两个癞疮疤,让人指指点点,还是干脆切掉的好。

当然了,有高兴的肯定有不高兴的,不高兴的自然首先是培训机构,本来今年这生意就不好做,要是再不放假,可真惨了,这生意没法做了。

比培训机构还不高兴的就是各路媒体,要是不放假,学生就不能溺水了,老师不能有偿家教了,这么好的新闻素材没有了,可怎么活啊……

呵呵……

读到这里,看我胡扯了半天的人,一定读出了我绕了个大圈子后要写的真正东西是什么。

那就是——辅导班。

先声明,我绝对不赞成和支持校外补课行为,也绝不为这种行为洗地和张目。

我要谈这个话题,是基于两个前提的存在:一是优质教育资源还主要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说白了,你要上个好学校,还是需要成绩好;二是校外的补课机构无法杜绝,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

如果优质教育资源已经能满足或者基本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需要,随随便便的就能上一所心仪的高中或大学,那么学生们就不需要去补课也不会有人去补课,除非吃饱了撑的。

然而,这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可能的。

只要高考还存在,只要应试教育还存在,培训机构就永远有市场。

优质教育的稀缺,名校的学位是要靠抢才能得到的。怎么抢呢?家长用钱去抢,用关系去抢,用学位房去抢,孩子用成绩去抢。

成绩从哪里来?从学习中来。可是由于要抢,大家都在学校学习,被认为是同一个起点,为了能有所超越,家长自然要想法设法给自己的孩子补课了。

用心去分析一下,其实让孩子参加辅导班的家长就这么几种:

        投资的:本来就很优秀的,希望更优秀的。这种不光上培训班,甚至还要花大钱去大学组织的各种夏令营培训,为将来的自主招生做准备,正所谓“所谋者大”。

       刚需的:孩子确实学习差,再不利用暑假补一下,就真的万劫不复了,“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同桌放暑假”,尤其是上面的那种学霸,不补课,最后只能:“越落越大”。

      跟风的:大家都去,我也去,人家都去我不去,万一被落下怎么办?

      找人看孩子的:孩子放假,喜欢了两天,在家什么都不干,看着碍眼,家长还得上班,不看着又怕在家玩手机玩电脑,还是送培训班吧,权当找人看着孩子。

……

辅导班不火才怪!

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教育部门命令禁止学校补课。如此一来,社会上就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补课机构。

看到一年比一年更加严厉的禁补令,家长和孩子们愁了,社会补习机构却笑了。

这么多年来,教育部门严禁学校教师给学生补课的最大变化,就是使各类社会培训机构成了最大受益者。

这点,没有人质疑吧?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当我们制定一些政策的时候,初衷,与最后得到的结果,是否一致。上级部门“减负”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学生增负,家长增负,肥了培训机构,难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呢?

      围堵与疏导,哪一种更显智慧?

写到最后,我突然想起当年我读书的时候,加班二十多天,交40块钱的加班费。现在想想,我们那个时候真是太幸福了。感谢当年的那些人,没想着替我们“减负”,谢谢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