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走向?

王平在曹魏没混出名堂,在蜀汉还算混得不错,但王平没有资格更没有这个能力去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豹眼带你品三国--汉中之战》中,豹眼曾经详细谈到过王平投降刘备的过程,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去看看。就题主这个问题,豹眼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汉中之战,王平算不得啥有名的人物,但由于他背叛曹操而投降了刘备,这事就有些名气了。这跟现在的网红差不多,论能力、成就不行,坏名声不小,也就有了热度。

因为蜀汉史料的缺失,关于王平的记载也不多。裴松之对于蜀汉人物的注解也很少,特别是王平投降刘备的细节,没有相关记载。

一方面王平职阶不高,在曹魏集团没啥作为;另一方面他的投降对曹操影响并不大,再说也不是很光彩的事,因而曹魏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史料记载。

但在曹魏阵营,临战投降的将领很少,有些影响的,除了于禁,就是这个王平。

据《蜀书·黄李吕马王张传)记载: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王平是益州巴西郡宕渠人,从小就寄养在外祖父何氏家中,因而也叫何平,后来改回王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后撤军,留下张郃、夏侯渊、徐晃等镇守汉中,又命张郃进攻巴郡。

张郃平定了巴西、巴东二郡,继续进攻抵达宕渠,但被张飞击败。

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带领巴夷、賨民依附曹操,王平跟随朴胡、杜濩被张郃迁徙到了洛阳。王平得到曹操的赏识,被任命为代理校尉。

由于王平之前没有爵位,也没有战功,被任命代理校尉也很说得过去。但之后较长的时间内,也没有表现的机会,没有得到升迁。这就是说,王平在曹魏这个阶段比较郁闷,没有混出个样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就带着王平来到了汉中前线。王平是巴郡人,对于当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都比较熟悉,如果立下战功得到封赏、升迁,也是很容易的事。对王平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由于曹操战事失利,王平就投降了刘备,具体的过程没有任何记载。

这个情况,就需要看一下演义的描写,或许能够品出一点味道。

在演义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中,王平首度出场:

曹操命徐晃为先锋,前来决战。帐前一人出曰:“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操视之,乃巴西宕渠人也,姓王,名平,字子均;现充牙门将军。操大喜,遂命王平为副先锋,相助徐晃。操屯兵于定军山北。

曹操在汉水被赵云击败后,命徐晃为先锋,前来决战。牙门将军王平立功心切,自告奋勇请求协助徐晃破蜀,曹操大为高兴,任命为副先锋。

徐晃不听王平劝谏,冒然进攻被击败。徐晃回来后责备王平为何不去救援,而王平却振振有词:

平曰:“我若来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谏公休去,公不肯所,以致此败。”

其意是说,我要救你的话,我的营寨也不保,何况我曾经劝你别去,你不听,现在失败了却来埋怨我。

我靠,这简直就是扯淡哦。你一个副将,你想干嘛就干嘛,还有点原则吗?

这是演义的说法,没有史料佐证,不好确认。

但此行为是否很熟悉哦,不错,与马谡失街亭时一个套路。当时王平也是不同意马谡山上扎营,最后救了马谡一命。虽然这也是演义的说法,但史料却有类似的记载:

据《黄李吕马王张传)记载:

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六年(228年),王平跟随诸葛亮北伐,作为马谡先锋,驻守街亭。马谡舍弃水源上山扎营,王平多次劝谏,但马谡不听。

魏将张郃断绝了水源,马谡惨遭大败,士卒离散。唯有王平所领千余人鸣鼓自持,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攻,王平将诸营将士统一起来,平安带回。

街亭之失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撤军后,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诛杀,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此战,王平恐怕是唯一得到封赏的将军。

这是《三国志》记载的,整体感觉跟演义所描述的一样,仔细分析还是有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史书没有说明王平是另外扎营,而演义所言是马谡另外派给王平五千人马去山下西十里扎营。

这就有意思了,马谡是因为不听诸葛亮节度,失掉了街亭被斩杀;而王平却因为不服从马谡的军令而立功。

如果当初徐晃进攻失利,王平出兵救援的话,也或许会出现奇迹。但王平却按兵不动,置身事外。

这个行为很恶劣,后果很严重,见死不救是要斩首的。

尽管是演义的说法,但王平背弃曹操投奔刘备的原因,除了想念故土,希望为家乡出力之外,更多可能就是见死不救,惧怕曹操追究责任而投降刘备。

王平投降刘备后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这与在曹操阵营的职阶差不很多,但说不得就是升迁了。

这就说明,王平的投降对于刘备、曹操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直接军事影响,也就更谈不上影响到历史的走向了。

街亭之战,王平表现突出,但只不过收拢马谡的军队,平安带回诸葛亮大营。即便马谡全军覆没,也不会对蜀汉有多大致命的影响,也就不会影响历史的走向。

见死不救、临阵投降,导致的负面影响却是巨大的。尽管王平在蜀汉阵营混得不错,但其人格也是值得质疑的。

同样是不服从节度,但结局却大不相同。但这就是现实,没地方说理去。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在武功去世,蜀军全部退还,魏延作乱,一战即败,这是王平的功劳。于是他被升任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驻守汉中,又兼任汉中太守。

诸葛亮主政期间,王平跟随诸葛亮北伐,多次立下功劳,但这仅仅是一些战术方面的功绩而已。

真正对蜀汉的历史走向起到重要影响的是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王平按照诸葛亮遗嘱协助斩杀魏延这个桥段。

由于魏延一向与杨仪不合,魏延自以为诸葛亮之后就应该由他负责都督大军,而诸葛亮却把权力交给了杨仪。因此,魏延找杨仪理论,王平率军进攻魏延,遣散了魏延手下将士,魏延兵败,被马岱斩杀。

如果魏延掌管了蜀汉的大权,蜀汉的命运将会改变,是好是坏不好说,但一定会改变蜀汉的历史走向。

至于说魏延能够带领蜀汉一统天下,几乎是扯淡。

也就是说,不管王平在除掉魏延这件事上起到多大作用,影响的仅仅是蜀汉,但不会改变三国的格局,也就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

这个桥段都非常熟悉,就不必多啰嗦了。

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王平在防御曹魏进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这也仅仅是王平作为蜀汉后期重要的将领所做出的成就,他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固,至于说影响到历史走向还远远不够。

因此,在豹眼看来,王平背叛曹操转投刘备,几乎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其在蜀汉后期,是蜀汉重要的将领,对蜀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是影响蜀汉命运的人物,更上升不到影响历史走向的高度。

像王平这样的历史人物,在汉末三国时期,比比皆是,他们都影响着历史,但绝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