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沂蒙抗战史]王培瑞:嫁给打鬼子的战士,我很自豪

王培瑞(左)与王济海回顾革命生涯。

口述:王培瑞 整理:车少远 录制:《沂蒙风采》摄制组

  麦地里躲避鬼子扫荡 亲眼见证鬼子的暴行

  我的老家在葛布口村(现属安丘市石埠子镇),老伴王济海的老家是石东召忽村,我们两个村相距非常近。我今年83岁,老伴今年87岁,我们年纪不大的时候就经历了抗日战争。

  先讲讲我的经历。我们葛布口村有条大道,潍坊一带大据点的鬼子出来“扫荡”通常都会经过这条大道。所以,每次我们村得知鬼子要出来“扫荡”时就会提前外出躲避。有一次太阳快要落山时,我们躲到村外的小麦地里,那个时节恰巧是小麦长麦穗的时候。我们刚刚藏好,一名扛着枪的民兵就急匆匆跑过来通知我们不要躲在村附近的麦地里,要躲得再远些。果不其然,不到10分钟,还没来得及跑远的我在麦地里看见三名骑着马、戴着眼镜的鬼子并排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一小队鬼子。

  鬼子进村以后到处搜,在巷子抓鸡。不巧的是,有13位推着小木车从潍坊方向赶来的生意人当时正在村里,车上推着谷子、芝麻、高粱等粮食和一些日用品,而我的堂兄王孟方在这群车队里拉车。一群鬼子不急着追村民,反而转头上前将推车的人全部抓了起来,挨个用刺刀挑死。我的堂兄腿脚利索,远远瞅到鬼子时就跑了,这才没被鬼子抓到,幸免于难。

  这天晚上,鬼子将我们家的大门摘了下来,又续上木柴,点火后一群鬼子围着烤鸡吃。当时我亲眼见证了鬼子的暴行,我对鬼子恨之入骨,谁敢打鬼子我就觉得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抗战时期,前方的战士们与鬼子斗智斗勇,我们村里的妇女也闲不住,为部队的战士们纳鞋底,做鞋子。我当时还小,不会纳鞋底,就跟着大人纺线。我们全村当时有500多口人,村里每个青年妇女每周至少做出一双针线鞋。每次,我们听经过我们村的八路军讲他们在战场上的经历,更是激发了全村纳鞋底、做鞋子的热情。

  除此以外,每隔一段时间,全村各家就备好三斤咸菜,统一由村里收起来送到前线部队,支援部队抗日。

  老伴两次参加打鬼子的战斗 自豪嫁给英勇的抗日战士

  那时候,鬼子在距我们葛布口村东北13里以外的庵上村设有一个据点。1945年鬼子快要投降之前,我老伴王济海当时在安丘县大队,他们县大队集合了所有武器装备,猛攻庵上村鬼子据点,最后硬是将鬼子赶出了据点,县大队一直把鬼子撵到潍坊去。那场战斗真是涨了咱们的士气!

  在解放庵上以前,1945年1月我老伴王济海在安丘县大队当通讯兵。要说老伴与鬼子首次正面交锋是石埠子镇马头山战斗,当时县大队的人暂时驻在马头山,结果不料被“扫荡”的鬼子发现以后迅速包围起来。我老伴在这场突围战中右腿负伤,突围出来以后被转移到后方医院疗养。

  这就是我老伴的两次打鬼子经历。

  我和老伴两家相距非常近,1952年10月老伴所在的第20军从朝鲜战场上回国,驻防浙江湖州。我和老伴经人介绍先是看了彼此照片,之后,我去了浙江,我俩一方面是老乡,一方面都经历了抗日战争,同时我敬重他英勇打过鬼子,嫁给打鬼子的战士是自豪的,所以我俩于1956年在杭州结了婚。

  采访札记:

  王培瑞的丈夫王济海,1945年入伍,两次参加对日军的正面交锋战,在部队上历任排长、指导员、团政委等职,曾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四等功数次。正是当年打鬼子的经历让王培瑞敬重王济海,于是携手组建了家庭。(记者/车少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