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很美好,别让他们都忘记”,这个世界每3秒钟就会有一位老人面临这样的困扰
(文中化名)
记者:门要锁好的,是吧?
黄爷爷:她要出去的。
记者:要走去不?
黄爷爷:她没关系的。
李奶奶:没事情的。
黄爷爷:我跟她讲了今天不能出去,她听话是听话的。
记者:但是她还是想出去的,是吧?
黄爷爷:实际上她还是想出去的,我出门都不锁门的,我回来要保险保住的.....
早上7点多,雨下的很大。我们约好了和黄爷爷在家里见面。我们进门之后,他习惯性地掏出钥匙从里面把门反锁好。李奶奶手里正拎着扫帚和簸箕,客气又热情的跟我们打招呼。
记者:阿姨,你好。
李奶奶:哎,你好,我知道你们要来的。
记者:平常你和叔叔两个人在家是吧?
李奶奶:他们的儿子女儿都要来的。
因为我们的到来,打乱了两位老人每天早上一起买菜散步的习惯。嘴上说着没关系,可不一会,李奶奶就放下了扫帚,静静的坐在餐桌旁,一手托着脸,另一只手摆弄起桌子上的饭菜罩。
饭菜是黄爷爷做的。自从不让李奶奶进厨房,很少做饭的黄爷爷就包办了老两口的一日三餐。
黄爷爷:她乱来了的。厨房间不能让进去。去了以后她乱来的。我本来烧菜的,一个不留神她就开旺火了,闻到焦气了。厨房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她进去。三餐饭都是我烧的。
为了多带着老伴儿到处走走,两人常常从丁桥一路坐车到临平买菜买肉。李奶奶以前最喜欢吃鱼,他也总是时不时的特意做给她吃。可李奶奶大多时候对饭菜的口味也并没有太在意。
记者:阿姨喜欢吃鱼吗?
李奶奶:吃鱼我也是要吃的。
记者:叔叔做的好吗?
李奶奶:我不知道,你应该问他。
记者:那你觉得呢?
李奶奶:我觉得我自己烧得好,他们有没有烧好我不知道。
我们正聊着天,她突然就收起了我们刚进门时的笑容,默默地走到卧室窗边,盯着灰蒙蒙的天。我问她,还是想出去吗?她没有看我,只是说:“雨停了,外面空气好。”
卧室的床上,床单铺的也平整,我说你铺的真好,她却说,床单质量不好了,都有点破了。
记者:她好像答非所问?
黄爷爷:她本身就是答非所问。没什么概念不概念,要说她懂了,她也不是十分懂,无非是应付的,她对你是应付的。没逻辑,什么逻辑都没有。聊不了天的。
话不多,冷淡、应付,是李奶奶的日常。
3秒钟,3秒钟能做什么呢?有人说一眨眼就过去了。
可是这个世界上,每3秒钟,就会有一位老人面临遗失记忆的困扰……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十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德国神经病理学家爱罗斯·阿尔茨海默,首先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可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在遗忘与回忆中不断找寻。
从2015年开始,家人发现好客热情的李奶奶待人突然冷淡了,操持家务多年的她饭菜总是做少了,买菜也常常买错,最终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
患病之后,她就像是对一切都失去了热情。可只有每天跟着黄爷爷一起去西湖边散步,一起逛菜市场,一起出门的时候,眼神里才有一种欢快的神采。
黄爷爷:她每天吵着要跑的。每天早晨跟她去走一圈,不然她总是吵着出去,她也不肯坐下来。每天都陪她出去走走,我说我几岁了?我81岁了,我说我还能折腾到什么时候啊?
黄爷爷今年81岁,声音洪亮,腰板也直。李奶奶患病后,他不愿麻烦子女,一直坚持照料老伴生活起居,一日三餐。但他已经做过三次心脏支架了。李奶奶77岁,因为患病清瘦了几十斤,但衣服袜子穿的整整齐齐,她笑起来还有着孩子一般的童真。
去年底,他们从杭州城西搬到了丁桥,小区有电梯,离儿女也近一些。虽然不能常去西湖跟老友们叙旧了,但黄爷爷说他的微信运动步数还是常常有一万多步。
每次出门,李奶奶都紧紧跟在身边,熟悉的人都知道,这老两口去哪儿都形影不离。女儿说,哪怕一家人出门,妈妈也只会跟着爸爸走。
黄爷爷:我走到哪里她走到哪里,我一个人也是活。陪着她也是活。
女儿:我爸爸在前面走,她就在后面远远地跟着,不会去跟着其他人走。不用说的,如果她走在前面的,她一会就回过来看看我爸在不在后面。
图文无关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地理位置定向困难。
怕她忘了回家的路,黄爷爷只能24小时形影不离地照顾她,买菜、做饭,旅游会客,去哪儿都带着她。就是这样,还是有一天李奶奶走失了。就像每天可能会因为阿尔茨海默症而走失的1000个老人一样,幸运的是,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黄爷爷带着老伴坐公交车到西湖大道附近买牛肉。刚上车没多久,李奶奶却独自提前下车了。一家人查监控、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找了个遍,黄爷爷甚至还担心是不是出交通事故了。杳无音信了9个小时后,她出现在了小区单元楼下。
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天,10多公里的路程,没人知道她是怎么走回家的,有没有吃饭,有没有喝水,她自己都说不清。想起这段,黄爷爷一直心疼地说,走了一天啊,好多的路啊。
黄爷爷:问她她也什么都不知道,问不出来,一句话都回答不了的。都是走回来的,你看多远啊,好多路啊,着急。我就跟她说,你丢了以后,会死在外面的,没有人过问你的。她也不知道的。她没有概念,什么叫死, 什么叫活。
女儿说,看了公交车监控画面才知道,因为找不到黄爷爷了,李奶奶慌乱中下了车。
女儿:她就满车厢找我爸,公交车后面车门座位上有一块牌子,把后面都给挡住了,她没有找到我爸,就下车了。就是不知道她是怎么回去的。
英国小说家特里·普拉切特说“阿尔兹海默症就像是在公园散步。只是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后,我的公园总是在变。”黄爷爷就像是李奶奶的移动公园,李奶奶在哪儿,她的公园就不会变。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病区主任 张滢)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病区主任张滢是李奶奶的主治医生。看见黄爷爷对李奶奶的照护,他常说,你太宠她了。这个时候黄爷爷就会说,五十多年啦,要宠着她,哄着他啊。
张滢医生:老太太的话,越来越像小孩子,她越来越胆小,越来越没有自主性,她有一种对周围其实是有一种恐惧感。老先生在了,老先生就是她的主心骨,别的人不一定记得住,但是他们的家老先生他是一直记得住的,他是最安全的人,是自己的靠山。她好像越来越小鸟依人了,一方面其实一方面是非常的温馨,另外一方面其实我们看看心里面也有点隐隐心酸,她只记住这么一个人,她就一直永远跟在他旁边,老先生其实精神压力也挺大。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似乎你永远无法了解的地方,那就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
遇见旧友会打招呼,可李奶奶却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她记得孙子、外孙子的放学时间,却不知他们已经长大工作了。
她不记得擦过几次桌子,扫过几次地,可每次去买菜,黄爷爷手机付好钱,她很自然的拎起菜来往前走。这个动作她这辈子却从没忘记过。
黄爷爷:她就是我的搬运工,我买个什么东西她就拎着了。我买个什么东西她就拎着了。
女儿:我爸心脏不太好,一直我妈也很照顾我爸,我妈都是下意识就拎着菜,不让我爸拎,现在也是我妈就是这个习惯了。
埋藏在记忆中最深刻的,忘不掉的,永远是心里最惦念的。
聊天的间隙,李奶奶径直又走向了阳台。这已经是她已经是第三次去摸一摸衣服有没有干了。阳台晾的是她洗好的衣服。
记者:找什么阿姨?
李奶奶:看下。
记者:看什么,看晒干了没有啊?
李奶奶:没有。
衣服没干,她也闲不住,又拿起了扫帚,打扫客厅。
黄爷爷:要教她做事,不做事更不好的。每天要扫地的,没有规律的,但是她能做这个事,还有一个洗洗衣服。
女儿:我们觉得让她力所能及的做一点他喜欢的事情,她还是很愿意。我们觉得对她是有好处的。
扫地、洗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出门散步,增强社交能力,这些都能帮助李奶奶延缓病情。
张滢医生:这位老先生他是其实蛮辛苦的,你要带着她做事情,有些时候她经常会添乱的,比如说我穿衣服,顺序会穿错掉, 我可能扫完这个房间我忘记了,然后我会反复的扫,所以说你要带着他们做事情,其实比自己做还要辛苦一点,你需要盯着他适当的指导他,然后还不能让她感觉到我没自尊,我都是你在教我,我自己真笨,也不能让他有这种感觉,所以说他们家老先生做得非常到位。
这个老太太已经在我这里治疗好几年了,跟她同时期的有一些病人,现在有些甚至已经住院了,甚至已经生活不能自理,认不出家里人了。但这位老太太病情进展还是比较慢的,心态一直也保存的比较好,但是我能看得出来,他们家老先生其实比原来衰老了很多,因为在这方面老先生付出了很多。
黄爷爷:这个病是不会好的,只能拖延时间的。我这个知道的,从早晨起来我就开始服侍她了。现在我就无非我就是陪陪她,我也反正是一个,她不在我这一个人,我在陪她,她也其实也在陪我,因此我心态很好,心态好我才能衷心的服务她。
阿尔茨海默症至今仍然无法治愈。
照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既辛苦又需要强大的内心,往往用尽全力却收效甚微。
虽然儿女会时常看望、照料,甚至遵照医生的意见,提出给李奶奶送去专业机构,黄爷爷说,我舍不得。我要心痛的。五十多年,老两口从没吵过架,在儿女眼中平淡却幸福。儿女左右为难,可真让老两口分开,他们也舍不得。只是这场不知终点的照护,81岁的黄爷爷还顾得来吗?
记者:也没有雇个人什么的?
黄爷爷:没关系的,还能坚持的住,我起搏器装了三个了。现在身体马马虎虎,还顾得住。我能做的我自己做的,不用他们。张医生要我送她到福利院去,我自己一个宗旨,福利院去,肯定不好去,太苦了。她住在福利院我担心死了,心里都记挂着,睡不着觉。我要心痛的,叫人照顾和我照顾有什么区别?我的目标就是让她高兴。
女儿:我说你有什么想法?没回答,我也明白他的意思。我就没说了,那天我哥哥也说,妈妈进去,爸爸怎么办?如果我妈不在了,我爸就像是一个空壳一样的,相伴了这么久。是分不开的。
张滢医生:
对于老先生来说,在耐心的背后,就是一个几十年来的爱。其实老先生每天带着她出来走,他像带自己的小女儿一样的来带着她。这背后其实爱甚至比年轻人还要浓厚。
即使生病了,生活依然可以充满爱。
今年阿尔茨海默症日主题是:从容面对,不再回避。就像黄爷爷和家人一样,用爱守护,勇敢面对。
根据阿尔茨海默病国际联合组织,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共有5000多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国目前就有800-1000多万人,居全球之首,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4000万。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认知程度低、就诊率低、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家庭及社会照护等,成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
阿尔茨海默症,它缓慢而痛苦地带走一个人的认知、记忆、思考、行动能力。
经常遗忘、性格或行为出现变化、说话、书写变得困难等;若出现早期迹象,积极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病区主任张滢说,文化程度、家庭条件、心情、控制欲、抑郁都是发病的高危因素。
张滢医生:他文化程度越高,他的家庭条件越好,他越不容易生痴呆。假如说我的智商比较高,我以前获得的知识比较多,我的智能储备就会相对多一点, 然后我的病情进展也有可能会慢一些。所以说大家平常的理解可能是错的,但是有一条你操心操的多,你事必躬亲,你控制欲太强,你太能干,这样的话你的情绪往往不一定很好,往往也是一个痴呆的高危因素,说预防痴呆怎么预防,你就像预防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来预防就行了,避免高血脂,然后防止中风,然后这个人不要太肥胖,然后少抽烟,少喝酒,这样应该实在发发病率会减少。
但是我们后来还发现就是痴呆的抑郁情绪因素对痴呆的影响也挺大。
比如说老年抑郁患者,他的痴呆的发生率是增加的,所以说我们现在也是也就建议大家平常的话,个性要稍微开朗一些,要想的通一些,要学会接受现实一些,或者说要服老,所以说到了一定年纪,放开一些事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够比较好的减少痴呆的发生。
爱很美好,别让他们都忘记。
面对阿尔茨海默症这未知的风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张滢医生:其实很多人认为这个病反正治不好的,也不要去看了,往往会说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其实是不正确的。治不好,和不能治是两回事,我们可以让病情进展的慢一点,有一些精神症状出现的迟,比如说一些猜疑、幻觉、个性的改变,这样的话老人他能够生活质量好一点,就可以让照顾他的人能少一些精神压力,也少一些经济上的压力,这就是我们治疗的意义所在。
END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