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橘之江北则化为枳”(读书劄记)
“橘逾淮为枳”的成语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此典出自《晏子春秋》,说是齐国的大演说家(即善辩者)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跟他开个玩笑,故意押个“盗贼”经过廷前,楚王问“哪里人?”回答说“齐国人。”楚王问晏婴:“齐国人喜欢做盗贼吗?”晏婴回道:“不,齐国人的民俗与政风都很清明,再坏的小人到了齐国都能变成正人君子;相反的是,再好的正人君子一到了你们楚国这里就变成了盗贼小人。无它原因,社会环境使然。譬如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很是深入民心,所以大家也就这么“人云亦云”地“顺大流”地叫惯了嘴,便无意顾及其它了。
其实,关于“橘”变“枳”的话题在《淮南子》和《文子》两书的记载里,与《晏子春秋》记载的有所不同,它比《晏子春秋》里的记载更符合实际情况些,《晏子春秋》毕竟是小说家言嘛。
我们看《淮南子.原道训上》记载:“故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鸲鹆不过济,貈渡汶而死。……”
(《淮南子》书影)
大意是橘树到了长江北边就长不成橘了,只能变种为枳,也就是说橘树只能在长江南边才能结成橘……
我们知道,“橘”和“枳”是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橘”又名“桔”,是一种可以吃的水果,集中在我国北纬20°——33°一带生长,北方寒冷,不适宜橘树越冬,故北方极少有橘树,偶尔有一处两处栽橘树的,它们的产量和口感也极差。当然,“橘”就是“橘”,把它移栽到北方去也变不成“枳”。
淮河流域位于北纬33°左右,所以,江淮地区并不是橘树生长的最好场地。一般来说,我国的橘树和枇杷基本上都集中在江南。
不知是不是地球温室效应?近年来我突然发现在我们淮南地区,有几多人家在庭前院后也栽植起了枇杷树,每到端午节时,树上结着一串串金黄色的枇杷果,煞是喜人。
淮南人有没有栽橘树的?目前不清楚。
(看橘。)
而“枳”就不一样了,“枳”又名“臭橘”,只能观赏不能吃,它也是传统中医里的一味中药材。“枳”树栽培不分南北皆能“茁壮生长”。
天生万物,那怕是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命存在的道理,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敬畏一切生命,循天道而利之;节天用而爱之。千万不要暴殄天物以致鬼神共怒。
古书旧刊(淮上风)
赞 (0)